本文通过对标国内外智慧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验,提出泉州智慧园区建设宜从软硬件及园区生态等方面实现运营及管理泛在智慧化的应对策略。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家战略和国际格局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在这种格局下,智慧园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在智慧园区建设战略定位方面,要立足当下,也要适当超前、敢于破局。具体来说,智慧园区的发展战略要做到 “对标一流,国内靠前,国际知名”。对标一流,即泉州的智慧园区建设要在更大的格局视野下对标国内外一流智慧园区建设标准,针对泉州高新园区 “一区十园”的差异性,强化园区特色和比较优势,尤其要强化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的特色比较优势,即基于泉州高新区不同园区的产业特点和建设水平,从园区产业特性出发构建具有比较优势且在国内靠前的专业性突出的智慧园区,打造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的国内比较优势国际知名品牌,即利用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平台和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历史交往资源,加强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构建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
泉州智慧园区构建策略
一、优化硬件资源配置
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宜采用总体谋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分三步走,全面实施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功能。
第一步 ( 2021—2022) ,全面完成智慧园区框架构建,初步形成智慧园区雏形。实施策略: 全局谋划,强基础、补短板。目标指标: ( 1) 网络基础方面,光纤网、无线网、物联网及感知网全面建成; ( 2)系统集成方面,全面完成网络工程、泉州政务云平台、泉州大数据平台、泉州公共信息平台等的系统集成及异构协同; ( 3) 智慧系统方面,构建起技术领先、适度超前的智慧系统框架平台。
第二步 ( 2023—2024) ,全面完成智慧园区应用,提高智慧园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实施策略: 重点应用,先布点、后拓面。目标指标: ( 1) 落地园区数量。全面完成高新区主园区智慧管理和服务能力,完成 23 个分园区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全面落地。( 2) 建成智慧园区生态示范区。在 “一区十园”基础上建成 12 个具有良好环境生态和商业生态的智慧园区。
第三步 ( 2024—2025) ,全面完成智慧园区系统的调试,完善智慧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实施策略: 统筹协同,强管理、重服务。目标指标: ( 1) 全方位提高各高新园区智慧管理和服务能力,使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全面落地; ( 2) 全面建成具有良好环境生态和商业生态的智慧园区; ( 3) 重点打造主园区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产出中心,力争辐射到 10 个分高新区智慧园区; ( 4) 形成 “一区十园”协同联动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体系,形成数据共享、创新协同、知识产出联动的智慧系统。
二、加强对现有信息平台的整合利用
第一,基于泉州 “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泉州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有资源,在此基础上按照各个园区产业布局的需要,从智慧管理和服务的目标要求出发优化 “一区十园”智慧园区建设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在 “总园统筹、分园设计、服务产业、资源共享、技术领先”的原则下,以提升园区智慧管理能力和智慧服务水平为基准,全面优化各园区的智能设施,实现泉州高新区各园区智能硬件设施大幅度优化和软件应用能力较大幅度提高。
第二,充分集成公共服务已有信息资源,以园区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园区综合公共服务、企业创投、医疗、健康、教育、卫生等企业关注度高的领域推进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切实将智慧服务植入到产业的转型发展中,落地到各个企业的服务管理各环节。
第三,以新一代 ICT 为支撑,推动人工智能在园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有效应用,以实现各园区管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服务业务的有机协同为基础,实现泉州高新区各个园区在管理和服务环节的整体联动和有序衔接,提升园区管理效能和服务能力,支撑各智慧园区的稳健运行。
第四,通过统一调度的泉州高新区智慧管理系统提升泉州高新区各个园区对园区企业的主动服务能力,对接各个园区的高端产业需求提供服务供给,根据高端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智能化系列公共服务系统解决好高端产业在人才、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方面高水准的服务需求,真正智慧做到 “想在企业前,服务走在先”。
三、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1. 加强组织管理
泉州高新区各智慧园区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协调,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一区十园”的智慧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重点依赖泉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已有的软硬件设施,对接完善已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规定,完善已有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督促机制。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要有落实 “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韧劲,切实将智慧园区建设放在泉州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下沉压实,为泉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基础。
2. 创新建设模式
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各园区企业主动参与的原则,智慧园区的建设要重点了解园区产业链的需求和园区企业的需要。一方面,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国内外企业承建或运营,政府提供一定年限的补贴或购买服务; 另一方面,创新监管模式和激励模式,鼓励高新区企业参与监督和管理,政府给予部分激励补贴或税收优惠,不断推动智慧园区商业生态的成长、成熟和完善。
3. 统筹项目协同
基于泉州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对泉州高新区 “一区十园”的智慧园区建设宜从整体上进行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在市一级层面,以市科技局为主导加强市一级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总揽项目全局建设; 在各高新区层面,加强区域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协同和园区联动发展的全局协同。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各个高新区的组织管理和协同,避免项目在建设中可能面临的园区行政级差异导致的建设掣肘问题、项目布局建设发展中的各园区同业竞争问题和各园区利益诉求差异导致的项目建设沟通协调难问题等。
4. 扎牢安全保障
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的建设主要表现为全市各高新区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发展和高新区企业的创新转型发展。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各高新区数据信息的管控能力和水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建设,保障智慧园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系统运营的健壮性。
四、构建良好园区生态
1. 环境生态
智慧园区的环境生态除了绿色、环保、节能等外,尤其要强调园区环境应是一个宜居的环境,应便于园区知识型员工的聚集、交流和思维碰撞,为智慧的产出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便利条件。以泉州高新区为主体的各类园区宜加强对传统意义上园区的改造,要下大力气构建便于知识型员工进行思维碰撞的各种交流场所,将工作、生活、休闲等便利化的生态环境融合于园区建设之中。
2. 商业生态
智慧园区建设,除了强调智慧的产生外,还需要完备的商业生态,能将智慧转化成现实的各种成果。如完备的知识成果申报、保护,知识成果交易,知识成果孵化,知识成果落地等系列完善的商业生态等。泉州智慧园区的建设除了硬件环境的建设外,更要注重软件环境的建设,尤其在商业生态的全流程构造方面要加强力度。良好的创新生态圈是智慧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以制造业立市的泉州而言,创新生态圈尤其要加强与当地产业带的有机合作。一方面,构建产校合作的良好生态圈,将应用创新与企业需求有机融合,解决企业需求的现实痛点,活化高校应用创新的活水源头; 另一方面,激活高校创新导向的生态圈,让高校的创新研究切实解决企业的现实市场需求,同时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总结
通过对国外先进智慧园区的梳理,智慧产出是智慧园区主要的硬指标,此外,硬件环境、宜居生态环境和沟通服务环境等也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从国内智慧园区的建设来看,已经形成东、中、西三个不同的梯次,并且呈现出不同的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其中以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智慧园建设最具有代表性。从泉州智慧园区的建设来看,一方面依赖于政府部分的统筹协调,智慧园区构建起 “政、产、学、研、用”五个维度的体系架构; 另一方面要重在 “用”这个维度上的落地和实践,全面提升泉州智慧园区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创新力。(作者:余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