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智慧园区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四大挑战问题

  泉州作为福建省的制造业重地,有各类园区数十处,其中以泉州高新区 “十区一园”为主导园区汇聚泉州数量众多的重磅企业。通过近年来的 “数控一代”工程、 “泉州制造 2025”规划等计划的推动,这些园区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下,一些传统产业园区面临着向智慧园区转型的实践。当下,泉州掀起了智慧园区建设的新篇章。以泉州为例,对国内外智慧园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经验进行研究。


   一、泉州智慧园区建设现状

  近年来,围绕产业转型发展,泉州各种产业园区已具备智慧园区建设的一些基础,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智慧城市”建设已有一些基础

  泉州智慧城市建设体现在政策的推进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如: 2011年,泉州市政府提出了 “智慧城市”建设; 2013 年,泉州 “智慧城市”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在规划中涉及泛在网络工程、大数据平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以及政务云计算平台等; 2018 年,泉州进一步依托福建省产业园区数据中心及泉州市级政府数据中心,全面构起了包括网络、硬件、平台等为一体的基础设施资源平台,在市、县两级政府构建起了政务云服务体系。


  2. “光网城市”建设全面完成

  泉州是首批国家级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之一,也是工信部 16 个 TD—LTE 试点城市之一。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泉州已经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实现了宽带光网和移动 4G 网络全面覆盖。市、县、乡镇和行政村实现 100%通光纤,互联网出口带宽在 2000G 以上。


  3. “网上审批”建设优化提升

  泉州 “网上审批”已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并在不断优化提升中。如泉州市电子证照建设项目是全国试点之一,并在国内首创将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到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中,还生成了全国首份电子版工商营业执照。


  二、泉州智慧园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1. 硬件配套设施方面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通常用硬件指标 ICT 考量 “四张网”的建设情况,即光纤网、无线网、物联网和感知网的建设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应用能力。国外知名的智慧园区主要由原来的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而来,在这方面的硬件基础设施相对而言已有良好的基础。如荷兰的埃因霍温智慧园区是由飞利浦高科技园区发展升级而来,园区硬件水平比较高,相关的技术应用水平也比较高。此外,美国的微软智慧园区、德国柏林州的 Adlershof 科技园区、芬兰赫尔辛基 Kalasatama 住区都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应用能力。这些园区还非常重视园区的生态智慧管理能力,强调绿色节能和环保。国内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科技园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原有较高起点的园区都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但这些园区与世界著名智慧园区相比在硬件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包含 “一区十园”的泉州高新区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划内,各个园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来看,光纤网已实现全覆盖,无线网覆盖难度也不大,但在物联网和感知网建设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智慧园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硬件设施的应用层面虽已构建起了系列平台框架,但在具体应用方面与先进智慧园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可挖掘空间很大。此外,硬件设施对环境生态友好和绿色节能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可拓展空间。


  2. 信息平台整合方面

  智慧园区建设除了良好的 ICT 硬件配套设施外,其在此基础之上的具体应用水平更为关键。从国外的知名智慧园区来看,智慧园区各种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能力较强,很多智慧园区中的龙头企业本身就是国际知名的信息集成应用企业,如埃因霍温智慧园区中的龙头企业飞利浦本身就是光能应用集成化水平很高的企业,微软智慧园区中的微软公司也是全球著名的软件应用集成企业。国内由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转型而来的智慧园区,转型前身基础良好,拥有高科技企业较多,很多企业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已有很强的实力。


  泉州已有一些信息应用项目在国内被作为试点城市,如电子证照平台、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台商投资区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等。《泉州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 201—2018) 》中有 18 个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这些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为泉州高新区智慧园区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国内外发达的智慧园区来看,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为智慧园区建设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之上的信息平台的融合集成能力则更显关键。实现各个信息平台上信息有效融合和共享,才能为智慧园区真正进行智慧监督、预警、决策和治理等提供信息基础。从目前泉州各高新区来看,总体上各个信息平台的联动和共享能力还不强,且在此基础之上的专为园区服务的智慧管理和服务能力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3. 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智慧园区建设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之上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也非常关键。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智慧园区建设来看,政府主导公共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和建设,企业主导园区软件建设、组织管理和园区运营。如埃因霍温智慧园区,早期主要是在飞利浦公司的主导下由荷兰的 nbo 公司和JHK 建筑事务所等规划设计,由飞利浦公司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2012 年,飞利浦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出售给一个运营开发商,2013年,该园区创造了每平方公里人均知识专利数世界第一,远超位于第二的美国硅谷。国内的智慧园区多由国内的各类科技园区、软件园区和创新园区等转型升级而成,投资、建设和运营主要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进行,组织管理体系也基本上在各级政府主导下进行。园区所在的区位及组织管理者的行政单位级别往往对园区管理运营和定位产生较大的影响。泉州高新园区 “一区十园”的组织管理也主要是在园区所在的各级政府主导下运营和管理,组织管理体系行政色彩较浓,这导致园区管理和服务方面刚性较强。


  4. 园区生态方面

  从目前来看,智慧园区建设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指标,国际上也没有特定的衡量指标。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智慧园区来看,在园区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 智慧园区要有智慧产出。智慧园区不仅呈现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而且在此基础之上能有知识专利和相应的系列创新这类智慧产出。如荷兰的埃因霍温园区和美国的硅谷都将知识专利看作主要的衡量指标。 ( 2) 智慧园区要有宜居环境。从国外的智慧园区来看,都很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个要素,好的工作生态环境能为员工智慧的碰撞和诞生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从而为各种创新创造条件。( 3) 智慧园区要有优良的商业生态。智慧园区各种创新的主角是优秀人才,各种创新想法的落地依赖于良好的商业生态。如除了优良的软硬件环境、优秀的创新人才之外,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才是进一步吸引世界各地优秀人才汇聚于此的主要原因。国内很多企业 ( 如江苏的启迪控股公司) 在埃因霍温园区设立创新中心,也是看中这里的人才和商业生态。在该园区中,从智慧项目诞生到孵化、融资、辅导成长、企业组建、市场运营等系列环节都已构建起良好的商业生态,这些进一步形成马太效应,不断迭代创新,从而使埃因霍温园区成为闻名世界的智慧之都。目前,从国内一些知名园区来看,在智慧园区的建设中,更多地强调了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安全预警,而在智慧产出和生态宜居环境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泉州高新区的建设来看,园区智慧产出、园区生态宜居和园区商业生态方面在相关的规划方案中有一定的体现,但在具体落地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作者:余鲲鹏)

  



上一篇:南京高新区发展五大方向及五大规划策略

下一篇:泉州智慧园区建设运营及管理泛在智慧化的应对四大策略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