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德宏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利于桑树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常年可饲养优质多丝量蚕品种,产茧量高,品质好。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德宏蚕桑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德宏州蚕桑产业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模式求突破,精深加工促提升,市场开拓增效益“的指导思想,通过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云南德宏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云南德宏蚕桑产业发展问题
  1、德宏州蚕桑产业发展历程
  德宏州蚕桑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未,是蚕桑产业的起步阶段。以梁河县平山乡、大厂乡和小厂乡等山区乡镇为主要发展区,全州种植规模最高时多达400hm「。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未到2010年前后,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下滑阶段。由于没有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动,加之市场价格波动大、桑园种植管理粗放.养蚕技术不成熟,蚕桑产业面积逐步萎缩,呆败,到2002年全州桑园面积仅剩梁河县10hm:多。第三阶段为2013年以来至今,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快速阶段。2013年陇川县引进德宏正信实业公司在章凤镇工业园区投资17亿元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小蚕共育的方式发展,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使全州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8年德宏州人民政府出台《德宏州蚕桑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3年)》,明确到2023年,全州桑园种植面积达到1.33万hm,境外由企业为主发展6666.67hm:以上;2023年以后,努力实现蚕桑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5亿元绍丝产值14.5亿元、织造产值18亿元,印染产值17亿元、缥练产值16亿元,服装制造产值25亿元“,把蚕桑产业正式列为德宏州重点新兴产业来打造,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德宏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19年,德宏全州共有桑园面积6333.3hm:「,其中:投产桑园4000hm:(高产桑园126.67hm:,中产桑吊1066.67hm:,低产桑园2800hm:),新植桑园2266.67hm:,未养蚕桑同66.67hm:。涉及全州5个县市41个乡镇195个村委会,1.66万户农户种桑养蚕,桑园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乡镇有2个,千亩以上的村30个。共有小蚕共育基地27个(其中投入使用19个,在建8个),收烘站4个,蚕房3.4万间84万m:。共计发放蚕种29587张,鲜茫总产量达1143.34t,线丝产量320t,工农业总产值达17360.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360.9万元,工业产值13000万元。陇川县被云南省评定为蚕桑产业“一县一业“特色县。

  2.2 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当前德宏州已聚集了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宏国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德宏茂盛茧丝有限公司云南绸库丝绸有限公司,云南凯喜雅丝纺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专业的农业公司和丝绸加工企业。德宏国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德宏茂盛茧丝有限公司,以种桑养蚕为主;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种桑养蚕,线丝加工为主;云南绸库丝绸有限公司以绢纺和丝织、化纤织造、棉纺纱、床上用品.服装,服饰制品、围巾、丝绰面料,箱包的生产加工为主;云南凯喜雅丝纺实业有限公司以种桑养蚕,绍丝,掂线,织造、炼染印.砂浇,服装服饰等纺织品及配套产业为主。从蚕桑种植到加工、织造、外贸等全产业链布局基本完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2.3 产业科技含量逐步提升
  围绕蚕桑产业的发展,德宏州组织企业实施“溜缅山区优质高效蚕桑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陇川县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亚热带工厂化桑蚕小蚕共育技术集成研究“等多个国家,省,州科技计划项目,获得财政科技经费支持253.42万元,小蚕标准化共育,大蚕省力化大棚饲育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示范推广。龙头企业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建立了夏庆友专家工作站,在蚕桑新品种选育,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产业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有效地破解了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云南省民营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进入省级“星创天地“培育建设,产业科技含量逐步提升。

  3、德宏州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德宏州桑园面积绝大多数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桑园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山地种植不打台地,满天星种植;有些地块的选择不合理,桑园建在低洼地.冷浸地。栖园排灌系统缺乏合理安排,桑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有的桑园进出只有毛路,通不了农用机械和运输车辆,栖叶的采收运输全靠人工搬运。蚕房建设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面积总体不足,导致标准蚕房数量较少.蚕棚建设面积偏小,造成多种少养或种而不养现象,影响了蚕的产量和质量,产业整体效益不明显。

  3.2 技术支撑能力弱
  全州尚未建立蚕桑产业研发机构,产业的技术支撑主要靠企业,产业技术支撑能力弱。桑园的管理技术跟不上,全州投产的4000hm桑同中,低产桑园2800hm「,占投产桑园的7095。盈江县.陇川县和瑞丽市均出现了疑似噪虫嗪和毒死蜱的农残中毒现象,带毒桑叶主要采白种植过甘蔽,水稻和马铃薯等作物的投产桑园(农残中毒),或白身及周边其他作物管理用药被污标的投产桑园(农药中毒),中毒轻微的每张蚕种产薄皮鲜茧20kg左有,中毒严重的全部绝收,农户收人无法保障,成为当前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3.3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蚤然德宏州各县市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但蚕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蚕桑技术推广人员高学历,高职称人数比例较低。全州3家蚕桑种植企业均未能达到每33.3hm配备一名技术员的要求,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养殖技术普及率不高,大多数的蚕农接触和掌握不到高效的种桑养蚕适用新技术,全凭借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技术相对落后。

  3.4 组织化程度低
  德宏州蚕桑产业现有的发展模式为“龙头企业+小蚕共育+农户“,即龙头企业按照333.33hm桑园配套建立一个小蚕共育基地,1-3龄的小蚕由龙头企业进行统一养殖,4-5龄发放到农户手中养殖,每批蚕农户只需养殖15d左月,将桑蚕产业链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环节交由企业承担,实现了小蚕工厂化生产,农户连续化养殖,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茧效率。但是,申于缺乏合理规划,桑蚕产业分布散,以芒市为例,芒市400hm的桑园分布在11个乡镇,有4个乡镇的桑园面积只有3.3hn:,“龙头企业+小蚕共育+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推广难度大,组织化程度低。

  3.5 蛭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蚕桑产业除传统产品外,还有大量的副产物。目前,德宏州蚕桑生产仅仅是利用桑叶养蚕,获取蚕茧,生丝等产品,在综合资源开发上仅有少量利用桑枝制作成黑木耳和香菊的菌包在桑园内进行套种,利用桑叶制作出桑叶茶,尚有9795的桑森,桑枝、蚕蛾、蚕蛹,蚕沙.废茧丝等副产物没有被充分利用,产业还未形成一个闭环,蚕桑资源总体利用率低“。(作者:梁建平,李丽振,兰_丹,李文柱,匡钰)


上一篇:茶文化田园综合体特色提炼与发展路径选择

下一篇:云南德宏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五大对策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