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和产业园发展5个阶段的实践成果:我国城市和产业园发展一般经历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包括:生产要素聚集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都市科技阶段和生态文明家园阶段。这些阶段可能是跳跃式的,不一定每个阶段必然经过,或者有时候几个阶段的产业特征并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功能、特征和驱动方式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我国城市和产业园发展五个阶段
我国产业园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产业链导向、产业发展需求要素、园区功能、与城市空间关系、核心驱动力、主要产业类型、产业空间形态、园区增值方式等分别如下所示:
产业园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聚集。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表2第一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如上表所示,在生产要素聚集阶段,产业园主要是低成本导向,要素之间低效率串连配置,政府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聚集产业,这阶段产业园功能是加工型企业,单一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制造和加工。产业空间形态呈现沿着交通线路的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聚集。园区增值模式是“贸易链”,即:以贸易交换,带动工业制造,促进技术研发等活动。
产业园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产业主导聚焦。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表3第二阶段产业主导聚集
如上表所示,在产业主导聚焦阶段,产业园主要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这时的产业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企业主要依靠外部科学结构和大学的支撑。园区功能以产品制造为主,产业园与城市之间是相对脱离的串联关系。核心驱动力是由政府的优惠政策等“外力”的驱动。这阶段产业类型仍然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产业空间形态是纯产业区,空间上呈现沿着交通线路的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聚集。园区增值方式是“产业链”,即:通过产业的聚集,确立贸易订单,促进工业制造,重视技术研发活动。
产业园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创新突破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表4第三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如上表所示,在创新突破阶段,大力倡导创新文化,产业园主要依赖高素质人才、较好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获得发展,园区自身能力不断增强。这时的产业园已经具有科技产业区、制造、研发复合功能。产业园与城市之间是相对耦合(中枢轴辐式)的关系。核心驱动力是内力为主,技术推动,企业家精神。这阶段主要产业类型是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产业空间形态是产业社区: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效应,在空间形态上,逐步形成围绕产业集群的圆层布局。园区增值方式是“创新链”:技-工-贸。代表园区有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法国索非亚高科技园区。。
产业园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科技都市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表5第四阶段科技都市阶段
如上表所示,在科技都市阶段,产业链导向是高势能优势。产业园主要依赖高价值的品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资本,获得发展。这时的产业园已经具有复合型(事业发展中心+生活乐园)。现代化综合城市功能,产业集聚地,人气的集聚区、文化的扩散区、资本的融通区。产业园与城市之间是紧密整合(多极耦合式)的关系。产业园动力是高价值的“财富级”要素的推动。这阶段产业形态是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及其他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产业空间形态是综合新域,在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完全融合。园区增值方式是“财富链”,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其增值手段主要是“财富链”。代表园区:美国硅谷。
产业园发展的第五阶段是科技都市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表格6第五阶段生态文明家园
如上表所示,在生态文明阶段,产业链导向是生态与循环发展,这是我们研究发现和倡导的最高产行业生态。产业园主要依赖高生态环境、高技术应用、高资源利用率,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时的产业园已经具有产业生态化。生态的城市业态,产业与自然和谐,以人为中心的资源集聚与产业协同,产业园与园区周边环境、产业的协同。产业园与城市之间是融合与耦合的关系。核心区动力是生态利用与创新驱动。这阶段产业类型主要是生态产业、生态生活、生态环境。产业空间形态是人与自然、城市与产业的完全融合。园区增值方式是“生态圈”,园区主要活动的关注顺序是:人-产-城。以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服务业为主体,其增值手段主要是基于“人本”价值观的“生态圈”。这是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先进国家和地区将要追求“未来城”—基于“生态圈”的“泛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