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对“三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的重要教育载体, 需要结合“三农”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 转变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以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为目标, 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要求社会各行各业支持“三农”发展, 特别是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背景下, 高职教育需要面向农村农民开展创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 以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因此, 高职教育需要改变教育思想, 主动适应乡村镇振兴战略的要求。
 

 
1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实现了由“求温饱”到“求增收”, 再到“求小康”“求富裕”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法治的不断健全, 在公正、公平、民主的社会治理环境下,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乡村振兴战略适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是政府支持“三农”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的重要体现。
 
1.1 以农村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经济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整合在一起, 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高职教育需要与产业发展结合, 对农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 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帮助农民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以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整体提高农村的村容村貌满足生态宜居的要求
当前, 农村的村容村貌是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将农村的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合理地规划农村土地、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 全面整治农村的村容村貌,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高职教育利用农村成人教育, 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加强农民对生态宜居环境的理解与认识。
 
1.3 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求
目前, 我国大多数农村已进入到“求富裕”“求美好”的生活状态, 对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美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 农民对社会供给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就需要为农村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 通过高职教育能够为农民量身定做培养方案, 在提升农村职业技能的同时, 也能够向农村传递致富信息, 进而能扩大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公正发展。
 
1.4 以治理有效来促进农村管理民主
现代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尊重乡村发展的规律与实际生产的需要, 尊重乡村的传统文明与文化, 促进农村社会民主、和谐发展, 需要多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 将精准和有效作为农村治理的首要目标与任务, 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 高职教育不仅要为农村提供专业技能的教育, 还需要为农民提供法律知识、文化知识的教育, 帮助农民理解社会治理的内涵, 积极参与到和谐农村的建设中来。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的优化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需要提升农民的基本素质, 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传统人文教育, 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因此高职教育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为农民量身定制培训服务, 才能有效地支持“三农”的发展。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加强农民基础素质教育
将农村文化的建设作为高职教育服务“三农”发展的重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以“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主要目标, 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 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村建设的要求,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开发多种农民教育资源, 来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 提高农民的素质, 强化职业教育引导, 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结合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农家书屋等资源, 形成系统化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课程体系, 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递职业教育内容, 提升职业教育的适用性, 对农民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 以构建和谐农村的发展为前提, 制定高效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 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为开展特色农村建设服务, 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想,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农村网络经营型人才, 拓展农民的视野, 开辟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思路, 以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3];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通过职业技术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文明礼仪养成等教育活动, 不仅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村容、村貌, 还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融入城镇化的发展中, 促进农村的整体性发展。
 
2.2 高职教育要为农村精准扶贫提供教育支持服务
提高农民收入需要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与文化道德素养, 特别是针对新生代贫困人口, 需要为他们制定多元化的教育扶贫措施, 重点以促进他们就业为目标开展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真正做到“扶贫先扶志”。高职教育可以融合成人教育机构、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等社会力量, 将他们引入到农村精准扶贫中, 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教育与帮扶方案,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提供精准化的职业技能提升、营销服务, 实施多渠道的教育帮扶措施, 将扶贫和扶智、扶志、职业技能提升、文化素养提高等结合起来, 为重点贫困人群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例如通过电商培训、生态农业生产、适用生产技术、劳动就业指导、普法维权等课程, 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 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和自身发展的动力, 进而能够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在扶贫中, 职业教育要能够结合“三农”的基本需求来完善教育支持服务, 通过教育培训促进当地生态农业生产, 完善农业产业链, 着力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为贫困农民注入发展后劲。
 
2.3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为农民培训提供支持服务
随着新媒体、“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普及, 高职教育要能够结合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充分利用高职、成人教育平台来实施信息化教学, 提高高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高职教育要将现代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作为职业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的手段, 改变传统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方式, 开发出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建立农村教育的数字化学习空间与学习共同体。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学习方式, 高职教育可以结合农民的特征, 利用新媒体技术, 开发出多种多样的“微资源”, 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学习者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不仅能够扩大农民接受教育的范围, 转变农民的学习方式, 还能使成人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 合理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 来学习与自己生活、生产等相关的知识。
 
与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合作, 利用网络阅读推广、公益讲座、在线交流与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农民宣传科技致富、科学生产、电商培训等知识, 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构建新型的农民学习共同体, 提供关于现代农业生产、农耕文明、生态保护、和谐乡村建设等重要话题, 帮助农民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需技能。此外, 利用各种微媒体技术, 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 为农民主动推送个性化的科技信息、职业技能培训信息、资讯信息、农产品销售信息等, 增强农民数字化资源的体验服务, 提高高职教育对农民的吸引力, 进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2.4 构建农民学习共同体,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生活、技能教育
高职教育对“三农”的教育服务, 不仅要为整个农村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持服务,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为农村的重点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支持服务, 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 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 并结合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工具, 建立农民学习共同体, 使农民能充分利用高职教育资源, 并能利用共同体的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例如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身、阅读、艺术活动的空间, 也可以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课后辅导服务, 开办假日学校, 丰富农村儿童的节假日生活。因此, 高职教育支持“三农”发展, 需要在服务空间的设计、服务设置中创新, 加大对农村重点群体的教育扶持力度, 体现出“以农民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并将农村成人教育的物理空间与数字化空间融合在一起, 为农村重点人群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3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职教育服务“三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高职教育要与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合作, 充分利用农村成人教育的优势, 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文化素养教育, 开发出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真正做到“扶贫先扶志”的基本要求,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与“三农”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翟惠根)

 

上一篇:乡村振兴中“城与乡”、“城与产”方面的关系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