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城与乡”、“城与产”方面的关系

本文从乡村振兴的任务出发, 研究了乡村振兴与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建设的关系, 试图厘清乡村振兴中“城与乡”、“城与产”等方面的关系。本文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提出乡村振兴在城市群建设中角色定位;二是乡村振兴在城镇体系建设中, 针对不同城镇乡村, 其角色任务的差异化分析;三是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和现代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中共十九大报告[1]提出了关于农村和乡村有两个重要概念, 一是“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理解与之相关的众多概念, 如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绿色GDP、农民工市民化等, 尤其是乡村振兴在城市化的两个关键空间形态即城市群与城镇体系中, 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显然已到了非厘清不可的地步了。
 
一、乡村振兴的任务和为什么要振兴乡村
按照国家发展目标确立的乡村振兴战略, 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各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所有核心政策思想, 这些思想和政策包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退耕还林、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战略、国土治理等。中共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规划要求。乡村振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通过三产融合、城乡融合, 把“三农”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构建自然与社会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战略把农村、产业、城市发展摆在“三驾马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成为真正落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行动[3]。
根据国家策略, 乡村振兴的内涵和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农业生产力建设,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全国13亿人口的粮食供应。解放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二是抓好农村改革, 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包括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在发展种养业的同时, 拓展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四是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使农业发展更生态、更绿色, 农村更宜居。实现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
五是推进农民教育和人才培养, 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提供农民技能培训, 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六是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魂, 贯穿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无论是配套的农村政策, 还是具体的农产品营销策略或乡村治理模式都需要有创新的思路, 才能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图1 乡村振兴的任务
 
然而, 有三个关键问题似乎没有得到解决, 那就是乡村振兴与城市群、城镇体系、产业社会等综合问题的关系, 理顺了这些关系, 乡村振兴便可以更好地推进。
中国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其实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处理好城乡关系、城市群与乡村关系、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国土治理与乡村生态体系建设的关系, 这四大关系处理不好将是乡村与城市发展的硬伤。
 
二、乡村振兴与城市群的关系
中国的城市群理论较为滞后, 近年来, 有关城市群理论研究的成果渐渐多起来, 对中国城市群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 2014年王廉先生出版的《国土与政策全覆盖城市群和城镇体系理论》[4]对国内城市群建设提出重要观点, 书中提出了我国城市群建设应将全国的每一个公民和每一寸土地纳入, 实施国民国土全覆盖策略和全尊重, 有关中国城市群建设观点有以下三种思路。
 
一是按地理空间分三级进行建设。第一级是国际级城市群, 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第二级是区际城市群, 包括成渝、中原、北部湾、山东半岛、哈长在内的20多个城市群;第三级是区域城市群, 如长株潭、珠中江、广佛肇、广清等, 这样划分, 全国可划为100-150个这样的城市群;
 
二是按行政区划的334个地级市进行建设, 地级市加快去行政化或改为城市群体系建设, 这样还可以把地缘文化相似的几个地级市可合为一个城市群, 强化县级功能;
 
三是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三大国际城市群, 次之为区域级城市群、产业主导的地级市地缘城市群, 生态类地级市和流域节点主导的划为生态城市群建设。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划分的方式可有效避免按单一标准划分导致的部分地区城市群分布过多或过少, 如仅按经济或产业来分, 全国的城市群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而西北西南的高原和山区分布较少。也就是说, 不能以人口、经济这2个主要指标来划分, 而是全覆盖、全尊重。
 
乡村振兴在城市群中的角色如何定位, 或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特大城市群即一级城市群建设, 建设用地占20%-30%[5], 70%-80%是乡村用地。也就是说, 在一级城市群建设中, 除基础设施和相应的城市用地外, 约2/3或4/5为乡村振兴范畴。这样一来, 城市群建设中乡村振兴任务, 显然是以土地整治、农田保护、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重点, 产业与文旅社科小镇则如繁星点缀。
 
在以省会城市为主的二级城市群建设中, 乡村振兴用地有的达4/5, 有的只有2/5或3/5, 振兴范围广阔。有些功能定位如中小城市、平台小镇、主题小镇、卫星城镇大致相同。至于比例如何, 应根据地区产业基础、特色产业状况, 把主题城镇、平台城镇、中小城镇作为建设重点的同时, 加快农业产业化、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产品体系建设、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总的来说, 在地级市城市群建设中, 乡村振兴的任务一是为地市输送人口;二是发展县域中等城市;三是农业生产园区、田园综合体等, 其中县域振兴、园区产业集群、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是四大重点。
 
在生态城市群中, 生态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90%的土地可能以绿化和种植为主, 大多数土地资源以提供生态绿色为主, 经济发展以绿色资源综合利用为主, 如种养业等, 而人居以中小城镇为主。生态是未来的金山银山, 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
归纳来说, 在城市群建设中, 乡村振兴应该按照城市群内在规律, 认真做好规划,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产业振兴。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价值, 孤立的农产品加工业也不会产生太多高附加值产品, 应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之芯。第二, 平台振兴。通过打造产业与城镇平台实现振兴, 如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美丽乡村等。第三, 绿色振兴。以绿色发展为主题, 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要走生态之路、绿色发展之路, 使青山绿水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应。
 
图2 乡村振兴在城市群建设中的角色任务
 
三、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关系
厘清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关系, 也就明白了乡村振兴到人到产业的角色。城镇化实质就是城镇体系建设, 城镇体系可分为6类:特色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特色小镇/园区。
对特大城市, 乡村振兴主要提供生态资源和土地供应;
对大城市, 乡村振兴提供土地外, 还增加了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绿色生态任务;
对中等城市, 乡村振兴以发展特色小镇、中等城镇、专业城镇为特点;
对小城市, 乡村振兴应当融入性发展, 以发展专业镇为主;
对城镇, 乡村振兴应当以产城荣誉一体为主;
对特色小镇、园区, 乡村振兴可谓命根子。
图3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化体系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发展并不相悖, 反而是相互促进、融合与互补。绿色是乡村的根本, 更是城市的底色。城市是发展的机会, 乡村就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从产业、资源、空间形态、公共服务、国土空间各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 图4就是各种角色在城镇体系中的定位。
图4 乡村振兴中各种空间形态
 
城市化、城市群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目的是提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 乡村也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保障。但从建设角度来讲, 对城市而言, 乡村振兴重点在提供建设用地、产业用地、环耕保护、生态平衡、绿化美化上, 而不是一味强调开发, 或圈地运动的乡村振兴, 也不是处处搞农庄, 搞什么综合体, 而是守住底线、红线、发展线。对人口而言, 乡村振兴是合理地向城市输送人口。对经济发展而言, 则是以产业发展、环耕发展、美丽城镇建设为主。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 乡村振兴不是以开发为主, 而是以盘活土地、提供绿色、优化环境、提振农业、美化乡村、安全治理、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为主。因此,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乡村振兴虽然不是以创造经济增长为主, 但却为城市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因为全球GDP是在较小范围产生的。全球90%GDP是由海湾及离海岸200公里半径的城市与城市群创造的;
二是乡村振兴是为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为主, 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25%, 50%的国土生态质量很差, 还有20%国土需要绿化美化, 这应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是全国6亿农民的城市化生活需要提高, 包括交通、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 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容;
四是留住底线与红线。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能变的, 绿色要护, 绿地要增加, 绿色往有机发展, 美化乡村、绿化乡村、建设现代化乡村为基本任务;
五是乡村特色化。按国内外经验, 中国65万个村庄, 估计需要10万个特色小镇, 100万个左右田园综合体, 200万个特色产业园区左右;
六是产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振兴是一个经久不息的永恒主题, 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总而言之, 在乡村建设中, 实际上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涉及人口、交通运输、科教文卫, 也涉及经济、生物多样性等, 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与N个小系统的关系。(作者:王廉 王芙蓉)

 

上一篇:城市老人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为例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