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机院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政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经济效益及投资机遇,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半农半X庄园、文创街区、乡村特色产业园规划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浙江桐庐荻浦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其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是这个村的四大特色文化。本文基于历史文化名村荻浦村的案例分析, 由此探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通过分析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使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在这一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荻浦村的发展现状
(一)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创新构建新体系
这些年, 荻浦村拆迁了200多间房屋, 100多个猪栏, 扩建了5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 建成溪韵广场、孝义文化公园、梨花苑等景观。恢复、重建了孝子牌坊、理公墓碑、古纸槽等文化古迹, 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2) 。
(二) 创新利用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
荻浦村在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基础上发展农家乐, 与民俗展馆、民宿、手工艺展示群、茶馆和咖啡屋等个体经济相结合,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 (2) 。“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便是创新的典型。镇政府通过引入旅游公司对被村民遗弃的5间牛栏进行综合整治, 凭着让城里人更深入的体验乡土文化, 感受原生态的风貌气息的原则, 成功地打造了文化体验新品牌。并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实现村民和村镇经济的大丰收。
(三) 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村民文化精神活动
据史料记载, 清乾隆年间, 荻浦村出了一个大孝子申屠开基, 由乾隆帝御批赐孝子牌坊。现在孝子牌坊已经重建在松垅里, 孝子精神就成为荻浦特色孝义文化的发轫并被当地的村民世代传承 (2) 。村里还建起了老年大学、农家书屋、托老服务中心, 办起了村腰鼓队培训、文化排舞等活动, 深入开展“身边好人”微评议、“最美人物”微宣讲、“凡人善举”微公益“三微联动”系列活动, 组建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宣讲团,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 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 形成良好的民风、家风、村风 。
二、荻浦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困境
(一) 文化保护的速度慢于文化消失的速度
荻浦村遗留下来的恢宏古造纸文化却仅剩下一点残迹。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工业文明的发展, 很多古代建筑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为了发展经济和建设乡村, 人们大力发展工业、建设物质文明, 却忘记了对文化遗迹的保护。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些古遗迹的保护和拆毁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年轻人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感兴趣, 传统手艺找不到继承者。
(二)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转折点
荻浦村是依靠乡土文化为依托实现产业发展,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这需要我们统筹安排整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资源发展, 实现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现阶段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一个瓶颈期, 已经开发的和还未开发的文化遗存中存在矛盾,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差距, 这需要我们进行综合规划, 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2) 。同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单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不够的, 有限的资金支持对于庞大的体系建设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创新资本投入方式迫在眉睫。
三、乡村振兴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 创新资金投入模式, 打造文旅服务
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 而且也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扶持吸引更多的个人资本、社会资本、企业资本共同投入。要将农村文化产业与文化休闲旅游相结合, 建设拥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品牌, 让游客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增加游玩过程中的文化体验, 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品牌, 让游客切实体会到乡土气息, 回归纯真, 卸下面具, 放飞心灵。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借鉴威尔士乡村旅游发展的SPARC计划的成功经验, 让村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乡村规划的各个阶段, 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 尊重农民主体性地位, 增强遗产保护
农民是乡村的主体, 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消费者、受益者。农民对自己的乡村文化都不了解、不接受、不弘扬, 没有形成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那乡村文化的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失去最原始的动力。因此, 要让农民在乡村建设中感受到主人翁地位, 自发自主自愿去守护文化, 找到心灵的归宿, 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在荻浦村的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重视古文化的保护与时代发展结合, 实现文化引导下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再现乡村文化的新气象,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文化的更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这是一个长期攻坚克难, 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作者: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