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统筹规划与生态融合”的光伏分论坛上,副总经理董晓青就十四五”首批光伏电站特点以及光伏+建设的要素分析进行了相关分享。董晓青表示,“‘十四五’时期主要是复合型光伏电站,像农光渔光互补等,另外就是普遍要求增配储能系统、增配制氢系统,增配土壤治理、环境改善系统。前期工作的要求、土地手续消纳、储能、制氢、产业投资、复合型光伏电站等几乎成为各省份项目优选的关键词。在具体项目建设方面,随着普通地面的减少,复合型光伏项目、山地光伏在逐渐增加,这也是今年各省市前期工作中土地报告占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尽管今年光伏利好政策频繁出台,但光伏各产业链环节价格的变动对项目收益率计算提出了较大挑战。天合光能全球售前技术负责人刘曜翟认为“持续不断的降低度电成本是光伏主力电源替代的‘催化剂’,从产品端而言,600W+组件标准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其市场占比在逐步提高。组件功率的提高带来了BOS成本的降低,同时高功率组串也更适合山地复杂项目。另外,在运输成本方面相较传统常规组件可降低10%。”
电力规划中心系统规划专责蔡仁旺介绍了海南的新能源发展趋势,蔡仁旺表示“海南的风光资源非常丰富,就光伏而言可开发容量达1200万千瓦。‘十四五’将秉持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例如整县推进全省勘测屋顶潜力为250万千瓦,初步规划集中式为400万千瓦。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开发模式。”
总经理王跃林以多场景应用下的光伏逆变器技术发展趋势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分别从地面电站和整县分布式的逆变器技术发展两大维度进行了分析。地面电站逆变器技术发展方面,大尺寸、高功率组件要求逆变器要匹配组件发展趋势;光伏+储能的新业态场景,要求逆变器具备光储一体化功能。而集中式逆变器的高功率、集成化、国产器件替代将继续推动产品成本下降。目前,上能电气拥有集中式、组串式、集散式三条主流技术路线逆变器,为地面电站因地制宜提供解决方案。
整县分布式的逆变器技术发展方面,由于同等容量下组件数量更少,大尺寸组件可以节省成为分布式场景主流;高功率组件的大电流特性要求逆变器直流侧有更高的通透性。另外,1500V将替代1000V系统成为大型工业屋顶光伏项目的主流技术。而上能电气也拥有全系列分布式产品,覆盖各类屋顶应用场景。
在面向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要求的背景下,探索脆弱区域光伏开发模式最优路径,助力“双碳”目标达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赵世麒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光伏治理云南石漠化生态路径探索,并以昆明东川“生态修复+光伏”示范项目为案例为大家分享了实践过程。东川橄榄坡“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微型样板(1.04MW),项目集成了雨水收集+水窖储水+旱季滴灌+分区绿植+光伏发电五大工程,创建石漠化地区生态-能源循环体系,探索水、光、土协同优化和复合利用,是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治理的全新模式探索和研究。
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低碳经济,长期以来都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顺应时代趋势,晶科科技一直以“改变能源结构、承担未来责任”为使命,坚持为生态环境做贡献。此次,副院长弓传河分享了光伏+生态恢复模式的探讨,分析了光伏+土地治理的模式。从土地复垦,沙漠治理,盐碱地治理,采煤沉陷区、堆场治理,未利用地开发几个方向结合光伏开发,从而达到生态恢复。此外,弓院长还向大家展示了生态治理成功案例,给出了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方案。
近年来,水面漂浮电站越发受到瞩目,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水面光伏浮体设计及整体稳定性控制技术问题也被业内关注。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院工程师张顺首先分享了倾角可调插拔式水面光伏发电系统,通过走道浮体提供主要浮力、连接浮体提供辅助浮力、插拔式支架保证倾角组成三位一体耦合式连接,保证发电系统稳定运行。在稳定性控制技术上,张顺建议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可适配不同形式的锚固系统,包含主锚、副锚、锚绳、钢支架的合理选择来适应大变幅、高风速等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