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剖析了郑州枢纽能级提升的优势与不足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枢纽“全域一体化”建设、拓展枢纽的“双链”融合、加快枢纽数字化升级和增强枢纽内生科创力等对策建议。
一、枢纽协同能级提升:推进枢纽“全域一体化”建设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枢纽,需以“全域一体化”理念重构枢纽经济空间格局,破解层级割裂、功能分散、联动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打造“枢纽—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引擎。
1.顶层设计破局: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新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形成区域协调联动工作机制。需强化政策引导,推动跨区域重大项目有效开展,增强解决跨区域重大难题的能力,提升区域间合作的层次,促进省际以及跨区域间的协商交流与互动,探索相关共建省区在郑州联合办公协同方式。
2.极核功能重塑:多中心集群与产城融合进阶
突出枢纽极核功能,在明确各枢纽比较优势基础上,加快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并联开发,打造“多中心、开敞式、组团轴线”的现代化功能型分区产业集群,从而真正发挥经济“地理群聚”的效应,进一步推动站城一体、产城融合。例如,郑州南站TOD项目规划容积率提升至4.0,配套商务、研发空间占比超50%,目标2030年带动周边GDP达800亿元。
3.立体网络升级:构建“三维度”互联互通体系
继续深化互联互通。织密完善枢纽航线网络,形成“空地双网”高效协同;强化内部直连直通网络,统筹推进枢纽和枢纽城市间高、快速公路项目建设;夯实对外联通主骨架,补齐对长三角等重要增长极快速连通能力,构建“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有力支撑次级中心城市、节点城市间互联互通程度。
二、枢纽融合能级提升:拓展枢纽的“双链”融合
郑州枢纽经济的升级不仅依赖物理设施的强化,更需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双链”的深度耦合,重塑要素配置效率与产业协同范式,打造辐射内陆的“双链”融合枢纽经济示范区。
1.供应链中枢构建:从“通道经济”到“流量经济”的跃迁
传统枢纽经济侧重物流通道建设,而现代供应链中枢要求以枢纽为节点,整合运输链、物流链、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枢纽资源要素配置效能。枢纽不仅仅是机场、高铁站、海港、临港型产业集聚区等静态实体,能够切实打通经济系统各环节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运输链、物流链、产业链以及价值链的协同管控,激发流动性,提升资源交流强度,推动资源要素聚集的动态载体,这便需要以枢纽为纽带,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各环节无缝连接,强化全程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打造现代供应链中枢,强化其对全域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
2.产业链协同进阶:错位互补与价值跃升
打破各区产业同质化内卷,构建“枢纽牵引—链式分工—集群共生”的产业生态,着力推动产业错位互补与链式协同发展。强化经济联系,立足自身特色与定位,培育差异化的产业体系的同时,构建起优势互补、具备强大整体竞争力的价值分工链条,依据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分工,打造功能性产业集聚中心,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充分借助枢纽外联内引的优势,培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载体,发挥枢纽整合资源禀赋的关键作用,以跨区域枢纽廊道建设和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合作共建枢纽园区。
3.“双链融合”载体:枢纽廊道与产业走廊
国际物流廊道:加密“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至每周15班,开行新能源汽车、冷链药品等特色专线;建设中欧班列(郑州)数字化订舱平台,实现与汉堡、马拉舍维奇等节点无缝衔接,2025年重载率可以提升至98%。国内产业走廊:沿郑汴洛科创走廊布局10个“双链融合示范基地”,推广“供应链服务+产业孵化”模式(如巩义铝加工供应链金融中心);构建“郑州—合肥”新能源汽车走廊,联合奇瑞、蔚来共建换电标准,2030年产业规模可以突破5000亿元。
三、枢纽科技能级提升:加快枢纽数字化升级
郑州需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抓手,破解信息孤岛、系统割裂、标准缺失等瓶颈,构建“数字孪生—智能决策—生态协同”的智慧枢纽体系,实现从传统物流枢纽向数字供应链中枢的跃迁。
1.中枢神经构建:枢纽运行指挥中心的全域赋能
整合现有部署在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中的业务平台,进行动态监测、智能分析和仿真预测,实现枢纽运行“一屏全观”,打造枢纽智慧大脑。比如:可以建设“郑州枢纽智慧大脑”,整合新郑机场货运系统、中欧班列调度平台、公路港物联网等23类数据源,实现“人—货—场—企”全要素动态监测。
2.基础设施革命:全要素数字化重构
加快枢纽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新技术研发,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升级工程,加大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能航运、智慧民航建设力度。比如:在郑州铁路枢纽部署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实现列车编组自动化率从30%提至80%,班列准点率超95%。
3.生态协同破壁:数据共享与标准统一
郑州需打破政企数据壁垒,构建开放型数字生态。统一数据标准体系,加强对枢纽各业务板块基础资源的深度整合,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和数据交换,实现枢纽数据的互联、互通与资源交换。统一货物编码(采用国际GS1标准)、运单格式(兼容FIATA电子提单)、设备接口(适配ISO/IEC19823协议),将数据字段差异从现有200项缩减至20项以内;同步建设“数据中枢网关”,破解航空、铁路、海关等系统数据壁垒,实现货运状态、仓储库存、通关进度等30类核心数据实时共享;在航空港区试点“数据保税区”,参照新加坡TRUST框架建立跨境数据安全流动机制,允许跨国企业合规传输供应链数据,吸引DHL、马士基等国际物流企业区域数据中心落地;加强与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造大数据共享平台,推进各枢纽间票务、订单、储运、追踪、支付结算等信息互通、运力匹配,电子口岸互联互通、信息集成共享、高效流动,加强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推动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和供需高效对接。
四、枢纽驱动能级提升:增强枢纽内生科创力
郑州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破解研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低效、人才储备薄弱等瓶颈,推动枢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创新高地。
1.创新主体培育:梯次化布局与要素聚合
进一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强度,聚焦增加科技创新有效供给;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蓄水池”,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拉动作用。
2.产业创新突围:未来赛道布局与转化破壁
以第七个“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为基础,紧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具备特色优势的产业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或部门,支持企业独立或者联合社会力量一起创办技术转移机构,以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
3.人才引力跃升:全球引智与产教融合
依托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郑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载体,聚焦“链主”企业和重点产业链需求,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聚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合作,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
4.技术融合革命:数字赋能与硬核科技渗透
着力强化综合枢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实力,积极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先进感知等前沿技术与枢纽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日常运行管理环节深层次的融合。比如:构建基于BIM+GIS枢纽三维数字模型,实时模拟货流(误差率<5%)、预测拥堵(准确率>90%),优化资源调度。
郑州应以提升枢纽能级为切入点,深化全域一体化发展,拓展枢纽的“双链”融合,加快枢纽智能化升级,增强枢纽内生科创力,破除思维定式、路径依赖,提升枢纽能级,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对枢纽的粘性,加强前瞻性规划,主动作为,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先行探索和创新驱动,将郑州枢纽“不可多得”的独特优势,迅速转化为难以被复制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彰显郑州特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枢纽能级提升之路,为全国范围内的枢纽能级提升提供有益经验与成功范例。(作者:赵珂珂,孙晶,张新琛)
上一篇:现代科技产业生态园的规划建设策略
下一篇:郑州城市枢纽能级提升现状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