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面临的4大问题及6大对策

我国各地在发展石油石化循环产业园方面作了大量尝试,建设了一批石油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标杆,但创新能力不足是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比较普遍的问题。

我国石油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面临的4大问题及6大对策

我国石油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满足高附加值发展目标。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重点行业资源产出效率不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回收设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大宗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循环再利用品质与成本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材料要求,亟须提升高质量循环利用能力。


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凸显。创新能力不足是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比较普遍的问题,有的石化园区创新要素配置不合理,有的创新资源协同不够,有的成果吸纳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导致很多石化园区产业链趋同、产业结构层次低下、产品结构雷同、资源矛盾突出。


双碳形势下,精准减排刻不容缓。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面临更加严峻的环保考验。石油化工行业作为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本身就面临较大的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压力。石化产业园一直以来都是碳排放大户,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产生及排放的集中区域,在政策推动下,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就成为减碳降耗的主阵地,精准减排刻不容缓。


经济与社会效益相脱节,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园土地的投入回报、产业园区投资建设与运营方的经济回报等都是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园区的可持续性。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循环产业园不仅前期建设成本投入大,而且后期园区运维和产业发展的成本也相对较高。虽然通过土地出让取得收益可以偿还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入园企业购地建设和运营投入的投资最终也需要通过实现经济效益来偿还。产业园准入标准不高,阻碍发展质量和规模。一些产业园因为规划、筹建时间短,制度建设滞后,会存在入园标准不高等情况。这些园区选择入园项目时,只考虑经济效益和政绩工程,不考虑项目技术先进性、园区内上下游产业链关联度等因素,以及是否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使得园区内呈现大型企业少、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相互间协同性差等不足,安全环保主体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极大地阻碍了园区的发展质量和规模。


促进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将会越来越少,合理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是石化产业及产业园的重要任务,要把宝贵的石油资源主要用于生产其他能源难以替代或难以大规模替代的交通运输燃料和石化原料上。一是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与设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技术,积极培育一体化、高端化的石化产业链。二是要按照清洁生产的思路,从“规划、设计、生产过程、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和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能量,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三是石油企业要大力发展加氢炼油二次加工装置,使原油中的重质、劣质成分充分转化成优质的汽、柴油和石化原料,提高轻质油收率,争取达到80%的国际水平。同时,石油石化企业要狠抓节能降耗,从生产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努力减少原料自用和加工损失。


创新“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模式,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协同,是促进产业转型、挺进高质量发展的秘诀。建立“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重点科创平台匹配产业园区、激发产业活力的发展路径。首先要在园区内打造创新平台,依托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科技项目立项,建立起以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为支撑的运行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使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协调,解决产业链趋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产业园要以石油、石化、纯碱、氯碱、橡胶加工、染料等行业为循环经济重点推进行业,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增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化工行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促使产业链发展更上一台阶。


落实“双碳”战略,加快推进低碳产业园区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内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做好园区内“三废”科学处理处置。二是增强研发能力,提升技术水平,更新环保设备等,实现减排技术与装置的推广应用,这样既能降低化工园区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又有利于将排放企业进一步在化工园区集中,有助于后期实现二氧化碳的集中吸收和消纳,减少环境污染。三是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四是以大数据为核心,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大数据技术与园区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加快园区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建设“可共享”“可溯源”的智慧监管系统,切实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筑牢产业园综合竞争优势。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园区企业生产上的规模经济。一是产业园区中的企业发展要在更大程度上贴近消费者或市场,要针对园区的产业不平衡现象,找出突破口,改善园区内产业链循环。二是创新盈利方式,比如通过出售物业,获得短期现金流;通过出租物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流;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获得服务收入;通过运营,获得物业管理、物业增值等收入;通过投资,从企业成长获得收入。三是着手绘制“热力图”,在标注园区所有企业位置、相关产业数据指标的同时,配以菜单式功能,以深浅不一的颜色代表不同热力辐射形式,形象展示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税收、创新等指标,对“低产田”和“高产田”予以差别化资源配置。


规范园区管理,提高项目准入标准。首先,产业园要以智慧化工园区建设为目标,整合园区内外的关键资源信息,建设一套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慧管理系统。更应该把一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其次,应大力提高园区项目准入标准。因为项目决定着园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向。应建立健全化工园区科学评价考核体系和项目准入制度,就是否符合园区产业链特征、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安全环保、工艺先进性等项指标,全方位客观地评价申请入园项目。园区准入制度要详细量化各项指标要求,严格禁止档次低、耗能高、污染超标的项目进入园区。


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所在区域区位因素的支持和制约,园区定位与发展应综合考虑区域定位和产业协同。首先,园区产业的运营应立足于区域发展的规划,确保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资源供应来源;其次,在保证园区资源供应总量基础上,根据区域产业特色确立园区产业定位。不同区域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各有特色,但是园区产业和区域产业需要形成产业链,以便为产业循环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者:黄晓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我国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典型案例

下一篇:宁夏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转型发展对策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