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产业发展策略和重点项目布局

  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是全新形态的开发区形式和管理单元。示范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也不同于传统开发区总体规划,前者更加注重对文旅产业发展的布局以及支撑。平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首先提出了基于文旅产业项目导向的理念,着重进行产业发展分析,将文旅项目直接纳入规划,是对同类型规划编制的有益探索。


  一、产业发展定位

  示范区涵盖了平顺县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其中,极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资源,以及较完善的设施条件均被纳入示范区范围之中,使其未来必然会成为整个平顺县旅游发展的主场地。基于此,借助山西省重点打造乐水、尚城、崇山三大旅游板块契机,利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区位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与景观优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在现状发展基础上,以聚落化、差异化、品质化的休闲度假产品为依托,将示范区打造成“太行度假之冠”,构建全系统体验“大美太行”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成为太行山大区域山地旅游中度假领域的翘楚和旗手,引领太行山旅游走向精品观光和优质度假并行发展的新时代。


  二、产业发展目标

  在示范区总体目标指引下,构建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中医药健康产业、现代特色农业为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有机整合林业等其他多种辅助产业,构建“文旅+”多产业联动的立体化产业体系。经测算,到规划期末,示范区将接待旅游人次1103万/a,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a。


  三、产业发展策略

  1)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升级策略。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其从传统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转型,从规模发展向优质发展升级,扩大产业规模,是实现示范区一切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基于此,结合目前以传统观光为主,休闲度假处于萌芽期的发展现状,通过深挖资源、凸显特色、丰富产品、提升品质、合理布局、优化发展等多项举措,近期实现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并重的目标,远期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传统观光为辅的目标平稳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使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引领平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2)环境优先,保护与开发并重,构建完善立体的环境支持和保障系统。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成为发展的第一前提,以逆向开发为理念,改变传统的以大规模的增量建设为主的发展,重新定义自然的主体地位,以最小化人对土地的影响、最大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为愿景的逆向型、减量式开发方式,用生态化方式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以可持续方式实现土地的最优化利用,提倡精准定位的特色化开发,成为一种比传统规划更经济有效的杠杆式智慧开发模式。另一方面,结合厕所革命构建完善的环境支持系统,以生态化手法改善太行山沿线的栖居环境,还原太行山自然山水、乡土民居等景观的原真面貌,塑造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生存生产空间,成为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因素。


  3)泛景区化的全域旅游策略,整合太行山各类资源,构建全域多主题群落化度假系统。构建“处处是景观,景区之外也同样精彩”的全域旅游化发展思路。传统意义的景区不再是唯一的核心驱动单元,通过精品化、优质化、立体化打造和建设,使整个平顺县成为一个“到处都是美景”的泛景区,充分发挥西沟、太行水乡、通天峡-神龙湾-风子岭等片区资源优势,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以西沟片区为主的文化体验、以太行水乡为主的滨水度假、以通天峡、天脊山、神龙湾为主的峡谷观光和民俗旅游,以风子岭为主的森林冰雪旅游等多元主题度假群落,构建“大美太行”多重体验的全域化度假系统,形成游客对平顺县作为整体度假目的地的认知,而非单一景区景点的认同,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将旅游消费释放于此。


  4)重点突出的集约化发展策略,精准发展,重点突破,最优化实现资源配置。构建全域景区化,提升整体景观品质,并不意味着全面铺开的无秩序发展,而是精选优质资源,重点突破,打造成为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并以此带动、激活周边区域。结合全县旅游资源组团式布局的特征,基本形成以西沟、太行水乡、通天峡-神龙湾、风子岭为主的四大片区,精准定位,以实现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


  5)实现全时旅游的产品四季化,强化夏季产品,补齐冬季短板,做足全季文章。结合总体发展目标,休闲度假作为核心关键,代表着未来将会有大量游客在此停留,并释放更多的旅游消费。就目前产品结构来看,仍以传统观光产品为主,且淡旺季明显,夜间产品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未来发展中,要立足示范区资源和环境优势,以生态度假为主题,以四季观光为基础,以多元化休闲为支撑,强化夏季产品,补齐冬季旅游短板,丰富夜间旅游产品,构建四季全时旅游度假目的地,彰显“大美太行”宜居宜业宜游的内在魅力。


  6)区域协作发展策略,以示范区为主体依托,借助交通优势与邻近区域联动发展。围绕示范区建设,发挥交通优势,构建以高速公路、国道、高速铁路组成的区域外围交通圈,实现与黎城县的黄崖洞风景区(AAAA)、河北涉县的太行五指山风景区(AAAA)、河南林州的红旗渠风景区(AAAAA)和太行大峡谷(AAAAA)、壶关县的太行山大峡谷(AAAA)和太行欢乐谷等周围景区的互联互通。


  四、重点项目布局

  按照总体产业布局,示范区将形成西沟劳模文化体验区、太行水乡滨水度假区、天峰峡谷寻幽览胜区、风子岭森林冰雪度假区四大分区。本文仅以太行水乡滨水度假区为例进行探讨:


  1)区域范围。以太行水乡景区为核心依托,沿浊漳河呈东西走向的区域范围,沿途分布有众多文物古建、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等,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24处,是平顺中药材种植集中地之一和大红袍花椒主产区。


  2)发展思路。借助古迹荟萃、山雄水美、传统村落密布的丰富资源本底,充分发挥作为北方水乡的品牌优势,以水为脉,以村落为支点,以文化为底蕴,以自然环境烘托整体度假氛围,构建亮点和支撑性项目,增强人与水、建筑与水、景观与水的多元互动,优化交通进入方式,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供品质化服务重塑水乡印象,最终将其打造为以滨水度假和村落度假为主题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项目布局。河畔景台度假村(见图3)。以新建形式构建多个有示范意义的生态度假村,重点强调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邻水一侧景观面的处理,同时,需要考虑建筑内部功能布置与外部景观环境的呼应,使其成为一处风景与建筑、内部功能与外部风景达到完美融合的度假设施,通过设置观景餐厅、水景度假屋及植入酒吧、咖啡厅、小型宴会厅、水疗等休闲设施,获得度假游客的青睐。

河畔景台度假村示意图及意像图

图3  河畔景台度假村示意图及意像图


  滨水慢行系统(见图4)。对浊漳河沿岸滨水空间进行综合环境整治,以原生态栈道为载体,构建滨水慢行系统,串联沿途各景点,同时结合游客行为规律,分段落布设休憩节点,并植入少量休闲业态。

平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产业发展策略和重点项目布局

图 4 滨水慢行系统意像图


  特色交通体验。以浊漳河及沿岸道路为载体依托,增加包括独木舟、皮划艇、自行车、畜力车、骑马等在内的特色交通方式,形成二次消费空间,并串联沿途各景点,实现景区内各景点间的联动发展。(作者:胡毅)






上一篇:基于文旅产业项目导向理念下的总体规划(附案例规划思路和定位)

下一篇:国内外智能物联和机器人产业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