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树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大理州狮子窝村共生规划实践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在实现“要素整合+系统优化”的协同振兴。本文从古茶树资源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引入共生理论梳理了古茶树与村庄的共生演变历程,探索古茶树与村庄之间单元共生和环境共生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从空间多功能复合、产业多业态链接、生态多途径赋能、文化多元式聚合、治理多层级统筹提出五大规划策略以促进古茶树村庄的健康发展。


  一、狮子窝村基本概况

  狮子窝村地处大理州永平县水泄乡西边,距永平县城98km(图3)。狮子窝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海拔在1226~2745m之间,年均气温为15℃,年降雨量为1193mm,适宜茶树生长。狮子窝村拥有1350株古茶树,集中分布在大河沟和决坝山自然村茶园内,其余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山坡田埂,2014年永平县完成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了古茶树挂牌编号档案。


  二、狮子窝村发展困境

  (1)古茶树保护不力

  古茶树保护工作开展较晚,当地村民保护意识不强,建房修路、种植核桃、中药材挖除移植、砍伐古茶树等行为多发导致古茶树生态群落失衡。随着近年普洱茶价格上涨,又出现过度采摘、滥用农肥、管护失效等现象。


  (2)产业发展滞后

  狮子窝村主要依托农业生产,以古茶树采摘、生态茶和泡核桃种植为主,特色发展中药材、高原黑山羊等产业,现状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未形成品牌效益,产业过度依赖传统农业。


  (3)基础设施薄弱

  狮子窝村地处偏远山区,入村道路仅有牛狮公路,对外联系交通单一。公共设施建设与村民诉求不匹配,部分自然村缺失活动室、公共厕所和垃圾箱等设施,给排水体系不完善。


  (4)村貌特色缺失

  由于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和村民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导致村庄风貌特色消弭,传统民居建筑逐渐淡化乡土韵味,乡土文化持续流失。


  三、狮子窝村共生规划策略

  (1)空间共生规划:三生协调,平衡用地规划划定古茶树保护区域507.78hm2.涵盖1350株建档古茶树,以保育古茶树聚落生境的系统性和原真性,充分突显古茶树生态经济价值。通过协调古茶树保护区域、生态保护空间、永久基本农田和村庄建设用地的冲突问题,解决冲突面积70.83hm2.优化村庄各类用地布局,重点整治一户多宅、未批先建、低效耕地等盘活用地存量、严控用地增量。研判村庄发展诉求科学规划1所村级完全小学、1所村级幼儿园、1个村级卫生室、7个村小组活动室、2个村小组广场,优化村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确保用地供需平衡。


  (2)产业共生规划:以茶为核,三产联动规划以“高山古茶、芳香四溢”为主题,产业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线,全程贯穿茶文化、农业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通过茶叶精加工、农作物育种、林下种植、生产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全面促进三产渗透融合,规划形成“一核一带四园八区”产业布局,包括1个综合服务中心、1条茶旅融合带、4个茶业生态园、8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重点突出古茶观光、农事体验、养生度假、茶村旅游等功能,发展规模化、精细化、品质化产业,创新“茶+文化创意”“茶+科普教育”“茶+手工参与”“茶+养生旅游”“茶+生态饮食”等新业态,构建价值延展、多元联动、结构优化的共生产业(图4)。

古茶树村庄规划策略研究狮子窝村山林茶田村河共生图  大理州狮子窝村共生规划实践

图5 狮子窝村山林茶田村河共生图


  (3)生态共生规划:多样修复,一体共生结合地 势 特 征 规 划由高至低的“山—林—茶—田—村—河”景观共生格局,围绕古茶树空间分布特征,在茶树周边采用本土植物营造防护林和绿色屏障,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图5)。重点保障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质量,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公益林的生态规模效益,通过山体修复、茶园整治、生态整治、水土保持等多样手段促进生态微循环,筑造金光寺生态保护屏障和澜沧江生态文化廊带,打造山清水秀的古茶树省级示范村。同时,大力开展院落景观化、建筑绿色化、道路生态化、基础设施无害化建设。

狮子窝村山林茶田村河共生图

图5 狮子窝村山林茶田村河共生图


  (4)文化共生规划:保护传承,魅力茶村规划整合特色资源和文化要素构建三次文化共生面,包括高山茶文化、多民族文化和原乡生态文化共生面。高山茶文化共生重点突出山地茶树景观、茶村自然风光、古茶树科普教育,打造决坝山、大河沟茶文化旅游村,建设茶主题民宿、茶马驿站、茶文化博物馆、高山休闲茶室等项目,开发古茶写生、茶艺培训、烘茶制作体验等旅游产品;多民族文化共生主要体现在村容村貌、建筑风格和景观风貌的相互融合,整体延续村落格局和保留街巷肌理,细部以合院式民居风格传承为主,建筑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色,檐口采用蓝色、绿色木制封板,门窗形式以雕花为主(图6);原乡生态文化共生突出村落的茶田山水,重点保护古茶树、百年大叶榕、澜沧江等生态资源,积极策划古茶树文化节、高山艺术节、民族山歌节等节庆活动。


  (5)治理共生规划:利益协同,多元共治围绕政府、企业、农民打造利益协同链,构建集“法治、德治、自治”耦合治理的共生模式(图7)。政府应发挥领导统筹作用,加大对古茶树产业的资金、政策和人才扶持,建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带动社会参与乡建,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方式拓展销售市场。同时,加快出台《狮子窝村古茶树保护管理规定》规范古茶树的开发活动;激励建立“企业+农村合作社+小农户”的联动模式,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运营模式;农民发挥主人翁作用,提高古茶树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村规民约、行为准则。(作者:马程伟)



上一篇:探索浙江省村庄规划 远郊型村庄规划的困境及策略

下一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哪些问题?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