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创新型产业用地实例分析 新型产业用地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海宁市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行地,承担着培育新产业、引领新业态、打造新模式的任务。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和周边先进地区(特别是杭州市)创新资源的加速外溢,新业态、新产业在海宁市迅速发展。而土地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和生产要素,是构成创新型产业生命周期的关键所在。土地开发及利用审批政策影响创新型产业的孵化效率、国土空间规划影响创新型产业的类型及结构布局、用地监管制度影响创新型产业的规模及集聚效益等。为有效应对新型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破解产业用地的制约瓶颈,探索制定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显得尤为紧迫。


  海宁市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制定过程

  今年2月前,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搜集全国各地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梳理出符合海宁市发展实际的创新型产业配套政策。3 月期间,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海宁市经信局多次对接,对产业类型、准入条件、项目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制定政策初稿。4 月中旬,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前往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学习考察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及相关实践经验。4 月23日,海宁市智库顾问团组织召开创新型产业用地座谈会,邀请智库顾问团委员汤海孺、盛鸣等专家和相关部门、重大平台参加,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完善,形成《海宁市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实施意见(试行)》(送审稿)。5月25日,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批示,要求提出创新型产业用地的具体操作意见,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6月2日,海宁市长曹国良批示,要求抓紧推出海宁市创新型产业用地地块。6 月初,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门与鹃湖国际科技城就科研示范基地二期创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方案进行对接;同时再次向部门、各镇(街道、平台)网上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完善。6月28 日,经十五届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海宁市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实施意见(试行)》正式印发实施。


  海宁市创新型产业用地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创新型产业用地的推出是基于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进行城市更新而提出来的,因此创新型产业用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传统的工业园区开发存在强度低,城市用地布局紊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创新型产业用地在开发强度方面,改变传统工业园区蔓延式的开发模式,提高土地容积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在空间形态方面,采用楼宇而非低层厂房来承载产业发展,建筑形态以高层为主,提升城市工业化水平。


  (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发展创新型产业是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型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技术与知识密集的特点,其发展壮大可提高高新产业比重,引导创新型产业的入驻,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此外,创新科技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有助于增强社会整体人才的配置。


  (三)有助于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助力新型城镇化

  传统的产业园区,特别是工业园区都存在重产业、轻配套的问题,导致职住通勤时间长等城市病问题愈发严重,而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生活、工作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生产、生活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创新型产业用地强调园区用地功能复合,通过提高工业园区配套设施用地面积比例,为企业发展提供居住、商业、金融、科技、信息等综合服务,减少交通出行需求,并致力于打造集产业、商务、交流和生活于一体的企业圈和生活圈,有助于产业园区向产业城镇转化,实现产城融合,助力新型城镇化。


  (四)有助于创新城市更新模式,改善城市整体风貌

  工业园区在整体布局及外立面风格等方面都比较传统,创新型企业在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档次的基础上,以公建立面和楼宇为主要建设形态,发展创新型产业成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有助于改善城市整体风貌。


  海宁市创新型产业用地实例分析

  海宁市首宗创新型产业用地(M0)于今年 9 月 11 日由浙江海宁鹃湖科技城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招拍挂出让方式竞得,用于建设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电子信息创新园项目。该宗地位于海宁市区水月亭路南侧、宗海路东侧,其北侧为鹃湖国际科技城一期、西侧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为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核心区块,是海宁市委市政府打造科技企业、高新人才的集聚高地。


  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电子信息创新园项目依托于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平台优势,主要用于建设泛半导体、信息技术、检验检测产业的研发生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800万元/亩以上,投产后 3 年亩均销售可达 800 万元 /亩、亩均税收达 60 万元 / 亩以上。项目总用地面积 61599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86235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135235 平方米(包括产业用房面积 110175 平方米、配套用房公寓 15100 平方米、配套地上商业9400 平方米、物业用房 560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51000 平方米(其中地下商业 2500 平方米),配套用房比例达 19.96%。


  b项目规划设计分成北区、中区、南区三个组团,并通过生态景观基地以及步行流线系统有机串联,营造合理高效的园区工作生活体系。北区组团由一组规模企业用房、两组龙头企业用房以及一栋研发中心通过一层高的平台衔接串联。南区组团由一组规模企业用房、一组龙头企业用房以及一栋人才公寓通过一层高的平台衔接串联。中央组团是集企业产业研发办公、公共服务、展示中心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办公综合体,将各功能组合成一幢综合体建筑服务整个园区,能够有效节省建筑占地面积,减少功能的重复堆叠,高效利用办公空间,又可以集中打造景观,提升生态品质,激发园区活力,加速形成满足国际化的现代办公组团。项目建成后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国际产业技术转移拓展,创新海宁经济蓬勃发展,塑造城市文化魅力。



上一篇:海宁市创新型产业用地(M0)制度与对策

下一篇:广东省云浮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及对五大对策方案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