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一村一品”特色乡村设计研究

乡村旅游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战略重要途径。而想要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就不能一味模仿, 而是要以“一村一品”的原则进行特色乡村设计。文章主要研究国内外“一村一品”设计研究, 结合合肥新街社区的资源现状, 通过SWOT分析法对合肥新街社区“一村一品”特色乡村设计进行研究, 并针对新街社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出台,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深入贯彻农业部等九个部门《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精神, 充分发挥“一村一品”在精准脱贫中的重大作用, 农业部办公厅提出关于2018年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的意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发展, 国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 国民偏好需求日渐多样化, 只有那些具有特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长久吸引消费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一村一品”便有了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近年来,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高速期, 乡村旅游也逐渐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但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人们对于乡村旅游产品更加追求质量, 传统、单一、粗糙的乡村旅游产品和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们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因此, 本文立足于乡村旅游亟待转型升级的需求, 抓住农旅融合趋势, 以新街社区为研究对象, 研究“一村一品”乡村特色发展模式, 通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背靠合肥都市圈广阔的市场来助推新街社区乡村旅游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更加贴近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同时, 促使当地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 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力。
 
1“一村一品”特色乡村设计理论研究
1.1“一村一品”理论渊源
 
表1 国外“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比较 
 
表2 我国部分地区“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比较  

 
“一村一品”是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活力, 挖掘或者创造可成为本区域代表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荣的产品或项目, 并尽快将其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的农村开发模式。“一村一品”, 就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乡村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建设美好新农村。
 
随着“一村一品”运动的不断发展, 今天其内涵和外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定义。“一村”可以延伸到“一镇”、“一县”, 甚至“一国”;而“一品”也不仅只是农产品, 还可以是工业产品, 甚至还可以是文化、旅游等服务产品, 但是开发特色的农产品仍是最主要的内容。“一村一品”并非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种产品, 这里所指的"村"是一个区域概念。“一村一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 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1.2“一村一品”建设国外经验
“一村一品”乡村建设首先是由日本平松守彦先生于1979年倡导发起的[2]。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 面对大分县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困境, 新任知事平松先生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 推动大分县农村经济发展, 也使大分县的休闲农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从此大分县的乡村建设作为振兴当地农村经济的成功典范在世界上广泛借鉴。随后“一村一品”运动在一些亚非拉国家得到推广, 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如表1所示。
 
1.3“一村一品”中国化
“一村一品”推向东南亚之时, 也迈入了中国。1997年我国召开中日关于“一村一品”的研讨会, 主要参与人员不仅有我国相关人员, 还邀请了日本的专家交流和分享经验, 取得良好效果。接着, 我国开始在湖北、上海等一些地区进行“一村一品”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顺利让“一村一品”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全面推广。“一村一品”在我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过程中的作用, 使得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加大。“一村一品”与农村农业农民的结合符合中国国情需要, 也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村一品”运动结合中国国情, 逐渐实行了中国化, 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示范镇, 如表2所示。
 
2 新街社区“一村一品”SWOT分析
2.1 发展的优势
2.1.1 旅游资源丰富
新街社区有很多优势资源。其中位于新街社区 (原袁店中学) 的“中国抗日第一将”淮军将领唐定奎故居唐五房圩, 属于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1865年 (清同治四年) 。唐三房圩与五房圩转心楼、唐大房圩、董大圩、董小圩等淮军将领圩堡群, 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圩堡群文化。除此之外社区还有一处县级文保单位, 古人类活动遗址。新街社区是安徽省旅游示范村和传统古村落, 并且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蒿子粑粑节, 并注册了“唐新街”蒿子粑粑商标。新街社区接下来将做好“老唐酱干”、“莲湘舞”等非遗文化的文章。新街社区具有进行乡村设计的优势条件, 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品牌。
 
2.1.2 基础条件完善
新街社区整体上以“徽派新风、休闲垂钓、圩区新村”为建设主题。从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开始:修筑了环村水泥路和宅间道;改造了后房小路;改造自来水, 让社区中农户用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粉白了房屋和围墙等;拆除了违规的建筑;改造了学校危房;整治三塘一堰, 并且在塘中种上了莲藕;分别新建了一座农民文体活动广场和农民广场;改造乡村厕所;修建了两座小桥;修建了一座休闲垂钓中心;安放了一块新村标志卧石等, 完善的基础条件为特色乡村设计提供了条件。
 
2.1.3 政府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乡村的发展, 并研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扶持政策, 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经费补助等方面对乡村的发展予以优惠和支持, 同时工商、林业、农业等部门对乡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很多乡镇也积极行动起来,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这些都给新街社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提供了极大的动力。
 
2.2 发展劣势
2.2.1 人力资源缺乏
进行特色的乡村设计是集技术和劳动力于一身的产业, 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要求都比较高。发展乡村民俗旅游, 需要高素质、具有现代旅游管理规划知识的人才[4]。现阶段乡村人力资源缺乏, 大量的人涌入大城市, 乡村中留下来的全体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发展。
 
2.2.2 知名度不高
合肥新街社区没有较强的知名度。新街社区没有形成自身的旅游品牌形象, 旅欧资源的开发比较单一。社区财政难以抽出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民间集资和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 难以筹集到大量资金供给乡村旅游开发。由于新街社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地点处于农村地区, 但是大多数规模较小, 分布零散、结构单一、档次较低, 难以形成规模和知名度。
 
2.2.3 服务理念不够
从事乡村旅游人员大多是当地的农民, 他们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素质低、服务意识薄弱, 这与游客所要求的高水平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缺乏对从业人员进行有关乡土文化知识、民俗风情及形体礼仪、市场营销、餐饮服务等方面的系统培训, 特别是缺少一些善于策划、经营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高, 服务技术不成熟, 很难达到现代消费的要求, 不利于新街社区“一村一品”的形象打造。
 
2.3 发展的机遇
2.3.1 国家战略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 提出很多有关“三农”工作的新概念、新表述, 并且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振兴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写入党章, 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国家政策对乡村基层建设大力扶持, 也加大对新街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 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也是新街社区经济发展并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乡村的重要机遇。
 
2.3.2 地方乡村政策扶持
合肥市的乡村发展政策提供了重大契机.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肥西县当地政府也通过美丽乡村建设, 投入大量的资金, 对新街社区中心村进行全面提档升级。这也为新街社区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2.3.3 生态发展的促进
生态发展的促进乡村产业融合转型。当前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而新街社区正当借此机遇, 结合生态发展政策, 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 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 以此发展乡村旅游业, 并可以结合村庄内原有的果园、花卉林、自然湖泊等风景打造更贴近自然生态的旅游环境, 增强其乡村特色产业的吸引力。
 
2.4 发展的挑战
2.4.1 文化旅游业兴起
鉴于文化旅游业的巨大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各地区都纷纷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这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 同时也对新街社区特色乡村产业发展造成了重要威胁。新街社区所在的肥西县, 有许多类似的田园村庄, 同样走乡村特色产业旅游发展路线, 也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街社区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产生竞争威胁。
 
2.4.2 社区交通不便
新街社区位于肥西县柿树岗乡西南部, 村子位置较为偏僻, 交通上并不方便, 需乘特定班次客车到达, 距离合肥市区保守估计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如何打造更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品牌, 并吸引广大合肥市及省外游客跋山涉水前来也是新街社区进行“一村一品”特色乡村设计所需考虑的问题。
 
2.4.3 旅游市场需求多变
当前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需求也更加多变。各种各样的旅游形式, 像亲子游、冒险游、古镇游、乡村度假游、极限运动挑战等层出不穷。但是乡村旅游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 一个项目的打造往往会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这也使新街社区面临着重大挑战, 即以“一村一品”为主要产业模式的特色乡村设计如何能在短期内建设成型并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3 新街社区“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设计
3.1 以“色”定位, 打造“五彩新街”品牌
结合已有的“345”[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本地资源、区位和产业布局特点, 遵循差异化、精品化、产业化的发展原则, 整合资源, 为其打造“五彩”特色主题。缅怀先烈, 弘扬淮军故里“红”色文化;当地特色美食——蒿子粑粑, 有机蔬菜以及生态景观还原乡村之“绿”;丰收之季, 金“黄”的麦田体验农耕之乐;村中大量徽派建筑粉墙黛瓦与“黑白”道路交相辉映。五种颜色, 构造出一幅新街五彩发展蓝图。
 
3.2 系统规划“一村一品”乡村建设路径和模式
系统设计规划肥西县新街社区“一村一品”特色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依托合肥新街社区的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旅游观光、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业、乡村手艺、农耕体验等, 借助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优势, 繁荣乡村、富裕农民,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3 发展科技“催化”特色乡村产业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发挥科技的催化功能。发挥政府职能, 加大宣传力度, 在新街社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成长过程中, 抓好各类专业对口的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高度重视对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实际制订新街社区黄鳝和龙虾、豆干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增质增收。
 
3.4 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推进“互联网+农户”
科学系统地分析市场的供求变化, 找准产业和产品的切入点, 基于资源的优势, 结合当地的品牌农业建设, 扩大特色产品的营销范围。推广移动支付, 构建互联网平台, 客户可通过互联网下单、监测, 同时可以到实地体验、学习收获, 将农民自办合作社和网络营销对接。
 
4 结语
“一村一品”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 新街社区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设计, 有助于助推新街社区乡村振兴, 解决新街社区发展中劳动力流失严重、资源零散、管理混乱、创新不足等问题。对新街社区主题村落的打造, 整合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等旅游资源, 延续乡村生活, 促进乡村就地城镇化, 保留“土味”, 留住乡愁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于“一村一品”特色乡村设计的研究可能还存在欠缺的地方, 因此乡村地区应该加强本地区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的调查, 打造自身特色, 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作者:孙晓宇 魏玉杰 李喜妹 吴媛 谭晓丽)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三维向度论纲: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下一篇:试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之道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