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更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与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本文以山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状为依据, 指出其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1、农村垃圾治理有序实施
2013年起, 山西省省政府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中, 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 大力推进“人员队伍、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村容整饰、长效管理机制”五个全覆。2015年底, 省政府、住建部、国家农发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山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及改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由农发行贷款支持山西省农村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6月, 山西省开展了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省内95%的村庄实施治理垃圾专项行动, 共整治垃圾乱堆乱放647万处, 清理各类垃圾2593.5万吨, 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底, 山西省3个县被住建部公布为首批国家级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示范县, 18个县列为省级试点县。
2、农村污水综合利用逐步推进
2016年, 山西省启动了8个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试点县建设项目, 省环保厅与山西省万家寨引黄水务集团签署了《山西省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协议》, 省万家寨引黄水务集团为8个试点县 (市、区) 、471个村庄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截至2017年年底, 离石区9个村、侯马市4个村、陵川县5个村、平顺县5个村、孝义市31个村共54个村开展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7年6月, 结合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山西省有4470个行政村实施了治污水专项行动, 初步实现污水统一收集, 占山西省行政村总数的16%。
3、农村改厕工作稳步开展
自2014年起, 国家对农村改厕不再安排补助资金。为确保任务完成, 2015年、2016年省财政每年投入246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 按每座厕所750元给予补助, 推动农村改厕工作。2016年, 按照省政府、住建部、国家农发行《关于共同推进山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及改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省政府启动以政府购买服务贷款模式推动农村改厕项目实施。2016年、2017年山西省分别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改造59362座、32519座。截至2017年年底, 山西省农户总数为718.6592万户, 已累计建设改造卫生厕所439.4237万户, 山西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1.14%。
4、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效果明显
2017年, 在全面推进以村为单位的示范村创建基础上, 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美丽宜居乡村集中连片创建指导意见》, 围绕有旅游资源、有传统民俗、有特色产业, 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规划、系统整治、连点成线成片, 集中连片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 形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模效应, 不断提高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水平。2017年共启动了13个片区建设, 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路子, 助推乡村旅游大发展。
二、当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
由于目前山西省几乎没有专门用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规范卫生填埋场, 乡镇垃圾中转站覆盖率不足50%, 所以农村垃圾处理以简易填埋为主, 无害化处理率低。而在垃圾分类减量方面, 农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大量渣土、建筑垃圾不能就地减量消纳,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 增加了垃圾转运、处理成本[1]。同时由于相关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够, 缺乏常态化有效监管, 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运营率低, 垃圾转运处理设施也缺乏科学运营管护。
2、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推进难度大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 村庄污水乱排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收集起来的污水无法处理, 造成新的污染源。山西省普遍缺水的省情, 农村污水产生量少, 因此农民群众多年来形成节水用水的生活习惯, 对农村污水综合利用的认识普遍不足, 对污水进行处理和利用的村庄较少。目前山西省还没有真正找到适合山西省实际的农村污水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且农村污水综合利用PPP项目缺乏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需要重新调整项目建管思路。
3、农村改厕缺少扶持政策
由于山西省各地自然环境多样、水资源匮乏严重, 改厕模式多元, 施工难度较大;各地启动实施招标采购和后续建设受施工期限限制;环保的政策达标要求限制;厕具及建筑材料和人工成本逐年增加, 所以农村改厕制约因素较多。且在具体实施中, 各级政府对农村改厕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在污水处理项目推进中没有统筹考虑厕所改造, 影响了工作推进。而如今大多数留在村里的村民受生活习俗、卫生意识、健康知识和对农村改厕认识不够的影响, 参与改厕的积极性不高。
4、美丽宜居乡村特色风貌不鲜明
本文通过调研发现, 各地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 过多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等硬件和外在建设, 而忽略了特色风貌、传统文化和乡风文明等软件和内在建设, 地域特色农耕文化传承不力, 农村朴素乡风文明丢失严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打造点居多, 集中连片创建力度不够,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放大效应不够。农民群众参与度低, 政府大包大揽的多, 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参与的少, 没有把农民主动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激发出来。
三、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建议
1、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首先要推进农村垃圾中转站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方式不同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 提高农村垃圾转运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其次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集中整治, 对摸底建档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逐个清理销号, 着力解决“垃圾山”、“垃圾围村”和工业垃圾“上山下乡”等突出问题[3]。最后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对于治理成果, 要按照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标准, 加强督导考核, 逐步开展对山西省农村垃圾治理的验收工作。
2、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在切实掌握山西省农村污水治理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梯次治理方案, 分批次进行推进。推动城镇污水管网项周边村庄延伸覆盖, 县域周围村庄污水管网能与县城互联互通的, 尽可能统一收集处理;不能和城市互联互通的村庄, 根据村庄规模、住户集中度合理确定分散式处理方式。也可以考虑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 在经济发达农村、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农村等重点村庄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和污水产生规模等, 研究制定山西省农村污水综合利用技术标准
3、有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
农村厕所改造应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相结合, 因地制宜制定农村改厕实施方案。确保2020年实现国家确定的卫生厕所普及率目标。出台农村“厕所革命”资金保障和相应的资金管理政策, 保证农村改厕资金足额到位和有效监管。在加快农村户厕改造的同时, 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集贸市场、乡镇政府机关、村卫生室以及旅游景点等建设卫生公厕的建设改造, 统筹“厕所革命”一体化建设。
4、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
开展农村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提炼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等不同区域民居建筑代表元素符号, 出台山西省《农村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示范引导建设体现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乡村建筑。并以沿河、沿路、沿景区村庄为重点, 因地制宜对现有农房院落、乡村道路及周边设施进行特色风貌整治, 突出乡土特色和民族地域特点, 促进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 消除残垣断壁、私搭乱建和乱堆乱放, 清理农村“四堆”, 依法整治违建违占行为。推进村庄绿化、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等工作。
5、加快推进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
全面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 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 划定县域范围内的村庄布点, 明确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 科学规划乡村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同时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创新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 推行村庄规划编制“一图、一表、一说明”, 使村庄规划编制更实用、更简洁、更高效, 做到农房建设有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相分离。在进行编制时要积极探索乡村建设规划和国土规划“二规合一”, 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与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衔接、高度融合, 减少规划调整频度, 使项目选址更加精准、乡村土地利用更加高效。
四、结语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应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 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 动员各方力量, 整合各种资源, 强化各项举措, 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更好的环境。(作者:贾璟琪 王鑫 魏旺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