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 乡村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展开。当前乡村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受城市建设的影响开始呈现“千村一面”的发展趋势。如何保留乡村特色, 建设“千村千面”的乡村, 是文章研究的重点。中机院通过论述乡村建设的误区以及乡愁景观的价值, 提出乡愁景观设计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连接着乡村的当下与未来的观点。并分析了乡愁景观的实质是乡土特色, 深入研究了构建乡愁景观的具体方法, 力图通过乡愁景观设计为乡村注入文化内涵, 推动乡村振兴。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密集型摩天大楼随处可见, 拓宽的马路、修建的高架桥使人们失去了健康的生活环境, 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导致人们情绪浮躁, 由追求物质生活转为注重精神品质的需求, 因此“慢生活”“都市农业”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 城市化的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 但由于农民审美程度较低, 导致其在村落改造中盲目模仿城市, 出现各种风格拼凑起来的新村, 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人们对于乡村越来越陌生。现今, 乡村产业变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对乡村环境设计进行同步优化, 文章提出“乡愁景观设计推动乡村振兴”的观点。建设乡愁景观不仅能实现“千村千面”帮助村民更好的适应生活, 又对城市居民具有很深的吸引力, 起到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作用,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一、乡村建设出现的误区
(一) 城乡认知误区
首先, 中国城乡二元体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人们往往重点关注前者, 忽视了后者的统一。乡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从发展的长远利益看, 我们应该把城市和乡村看作一个整体, 利用城市的先进技术、资本帮助乡村建设, 同时挖掘乡村文化特色缓解、抚慰城市的压力。其次,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城乡原本一体化的文明组织分裂为二元对立, 农村沦为城市发展的附庸, 而乡村变成了文化低下、封建迷信、基础设施脏乱差的代名词。即社会各界人士常常把乡村看作是帮扶对象, 把建设城市的方法套用在乡村建设中, 虽然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但却使乡村变为比城市差一点的城市, 破坏了乡村最宝贵的文化特色。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乡村文化源远流长, 乡村建设不是短时间的“救济乡村”而是应立足于乡村“文化复兴”这一艰巨的使命。
(二) 乡村产业变革误区
首先, 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最核心的产业是农业, 与工业生产的无生命物相比, 农业生产是由生命活动的, 其周边的环境决定其农业形态。其次, 乡村产业发展急于求成, 发展“大跃进”式的旅游产业, 将重点聚焦到具有明显历史文化特色的村落中使其出现许多“模范村”, 忽视了普通村庄才是广大农村的主体。这样虽然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之后许多弊端就会暴露出来。所以对待乡村建设我们要寻找一种科学的、循序渐进的生长方式。
(三) 乡村村民认知误区
在乡村建设中, 农民群众在乡村文化保护中的主体作用被忽视, 甚至导致农民群众普遍认为乡村文化保护只是政府的职责。所以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中, 为解决温饱, 乡村青年大量流入城市, 造成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 农民迫切想要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以城市为范本, 把传统民居变成“洋楼”。如将欧式的罗马柱与中式的龙等传统元素混合在一起, 把建筑的色彩随意的粉刷, 使得村庄变成“四不像”的怪物。所以我们应该明确了解发展乡村建设的主人, 不是国家政府、也不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而是村民本身。
二、乡愁景观设计的价值
(一) 乡愁景观概念与内涵
“乡愁”是什么?习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 具体解释为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故此“乡”指代家乡。“愁”指代文化特色, 是积极的一面。乡愁景观是与人文景观相融共存, 体现地域特色, 富含文化, 能使人产生归属感的生态景观。
(二) 乡愁景观设计的价值
乡愁景观是乡村人代代相传延续历史文脉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所以不同的乡村具有不同的的乡愁文化, 其乡愁景观也不同。注重对乡愁景观的建设避免在乡村建设中出现千篇一律的景观。所以在乡村建设中发展乡愁景观, 可以确保乡村可持续发展。
对于乡村居民而言, 伴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居民逐渐对乡村失去了认同感。在古代中国一直是乡村经济占主导地位, 许多乡村居民逐渐从家乡外出经商谋生, 但其往往是一个人, 家眷和乡村还留在乡村, 甚至今天还有此现象的缩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乡愁景观更能吸引人员回流, 帮助村民重拾自信。对于城市居民而言, 高效快节奏的生活引发巨大压力, 人们迫切寻求内心及精神享受, 开始关注心灵的平静、环境的舒适及对传统文化的玩味, “慢”变成一种流行。在乡村建设乡愁景观即把乡村的景物之美、生态之美、人文淳朴之美融合, 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体验健康理性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三、构建“乡愁”景观具体方法
构建“乡愁”景观的实质是乡土特色。《辞海》中对“乡土”一词的释义:一为故乡、本乡本土;二泛指地方。“特色”指事物具有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也存在着诸如地域特色、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等名词, 但其更突出人文因素的作用。地域性的民俗构建“乡愁”信仰, 乡土特色与自然有关,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导致乡村景观元素有明显的的地带性特征。
(一) 人文构筑物
乡村是由无数的家庭组成的, 家是乡村的基本单位。构建乡愁景观的第一步就是对“家园”的建设。每一个村庄都经过一定的历史积淀, 形成村落的地域景观特色。民居作为“家园”遮风避雨的港湾, 无论是北方的土墙茅草房还是少数民族特有的竹楼、木屋、土楼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历史美感。我们在改造时应利用现代技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而不是拆除。从建筑的使用、材料、建构工艺出发, 建构与环境相协调的乡土建筑。材料根植本土, 如日本合掌村的设计, 其保留了原始、生态、古老的茅草屋景观, 对于乡愁景观建造具有借鉴意义 (图一) 。其次, 院落空间是外界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过渡, 通常以院墙围合, 分为一、二、三、四合院式,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我们在完善院落空间时要考虑居民的日常需求, 保留家禽饲养、农具放置的空间, 甚至是园中的菜园等。对于乡村生活中水井、水车、锄犁、石磨等具有年代特征又无具体使用职能的构筑物, 可以通过建设农耕博物馆留住“老文化”, 实现再教育功能。
图1 日本合掌村
(二) 农田、水体
田园风光一直是久住在城市的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复杂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业发展, 使我国农业景观类型丰富, 其主体是各类型的农田景观如梯田、圩田、沙田、架田、潮田等。所以无论是北方广阔无垠的农田, 江南水乡的稻田, 还是西南山区的梯田是乡愁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农田景观设计时应在尊重农民生产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 结合乡村自身地理环境和农耕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规划。如可以用色彩景观来体现乡村农田的特有风格, 如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等。其次小桥流水是江南乡村的特色, 现在大量的乡村小桥和流水的设计已经不是我们记忆中印象。我们应该避免把建造城市水景的硬质驳岸、栈道、观景平台大量的运用到乡村水景设计上。
(三) 道路、植物
乡村小路在乡村中起着贯连的作用, 无论是阡陌交通还是街头巷尾都已经成为我们对家乡回忆的一部分。乡村小路的设计应要符合人性, 在路面材料上多采用当地的材料, 杜绝大面积硬质化路面。而村落的街巷给人一种四通八达、曲径通幽的感觉, 在乡村街巷的材质应就地取材。如果其材质选择水泥和柏油路面, 虽然给人给人宽、平、直的感觉, 但没有了往日的那种乡村特色。对于路旁的植物景观营造应多采用当地的乡野植物, 保持乡村特有的自然风貌。而家乡门前的古槐树、池塘边的古柳树以及公共区的古树木见证了乡村的变迁, 应保留下来。
(四) 建立新型产业景观
乡村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也有助于帮助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一条文化创新之路。乡村在保留原有的生态人文景观的基础上, 把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发展生态观光园, 采摘园等既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又实现经济的生态化。更对乡土文化商品的制作体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 人们迫切希望到乡村体验宁静安逸的生活。在乡村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业不仅保留原有乡愁, 也可以增添新的乡愁。
四、结语
中国建筑大师王澍曾言, “现在城市的大拆大建, 使得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 仅剩的一点“种子”就在乡村, 我希望它还能生根发芽”。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耕大国, 乡村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建设更重要的是担负着“民族再造”的责任。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构建乡愁景观不仅仅是对乡村环境的提升, 更是对传统的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实现乡村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朱瑶 杨威 丁山 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