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象山渔村渔文化发展的问题和策略

位于浙东沿海的象山县, 渔业资源丰富, 渔村密布, 有著名的石浦渔港古城、东门渔村和中国渔村等旅游景点。象山海洋渔文化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 渔文化是渔民们世世代代在其所处的生产、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的历史文化。象山渔文化是中国渔文化的重要代表, 历史悠久的渔村是渔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载体, 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渔村的振兴和发展。


 
1 象山渔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1.1 城市化的进程使渔文化的传承人越来越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渔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 下一代的少年也通过读书等途径走向城市, 留在农村很少, 这使得渔村渔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危机, 渔村是渔文化产生、传承的土壤, 渔村人口的减少会使得渔文化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在象山的一些庙会活动时, 发现舞龙、游行的主要是些中老年人, 这需要引起重视。
 
1.2 渔村渔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
渔村中的渔民不仅是渔文化传承的主体, 也是渔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 当前象山包括其他地区渔村中的渔民总体而言文化素质总体并不高, 中学以下文化居多。渔民是最接近渔文化的群体, 象山的传统渔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向前发展, 把渔文化同乡村振兴和建设海洋文化结合起来。渔民的文化素质不高,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渔村中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 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良好的海洋环境是渔村和渔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随着工业和渔业的快速发展, 象山的海洋环境面临较大的威胁, 渔业资源减少, 许多污染物排入海洋, 海洋环境不容乐观。
 
2 象山发展渔文化的策略
2.1 政府要积极支持渔村渔文化的发展
象山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从事渔文化群体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渔村中渔文化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渔村中的妈祖庙、如意庙、城隍庙等渔文化的代表建筑要加强保护, 并积极发挥文化基础设施在传承渔文化的作用, 让更多的渔民参与到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此外, 还要注意整治渔村的自然环境, 改善渔村的人居环境, 建设美好乡村。
 
2.2 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督和保护
政府要定期监测海域环境状况, 加强对陆地污染物排放的监督, 同时要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发展污染少的第三产业, 减轻海洋环境的压力。
 
2.3 努力提高渔民的文化素质
渔民是传承和创造渔文化的主体, 必须发挥好渔民文化创作的主体地位。建设并完善渔文化非遗传承人制度, 让更多的渔民可以安心传承和发展渔文化。通过各种手段, 如渔民的再教育、文化下乡等教育活动来提高渔民的文化素质, 提升渔民对渔文化的保护意识。此外, 还应注意提高渔民的创业能力, 加快渔村产业的转型, 建设渔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
 
2.4 发展渔村旅游业促进渔文化的发展
象山的渔村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 发展渔村旅游能够推动渔村传统产业的转型, 减少渔业的捕捞, 减轻海洋环境的压力。同时, 也能推动象山渔文化的传播, 让更多人了解象山的渔文化。发展旅游业是在保护渔文化的基础上, 不能盲目发展旅游业, 保护象山渔村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使旅游业和渔文化的保护相互促进, 进而推动渔村的文化振兴。(作者:占小飞)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时代赣南地区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自然资源政策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