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时, 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大指令。精准扶贫创新了以前的粗放式扶贫, 紧紧围绕“精准”二字做文章,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 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 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大力开展精准扶贫, 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实现农村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我国扶贫面临的困境
2015年8月,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表示我国仍有7 000多万人口没有脱贫, 当前扶贫已经迈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全新阶段, 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难度加大,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 想要在2020年确保其如期脱贫, 任务十分艰巨。
(一) 扶贫开发不注重“扶智”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其收入高低。“授之于渔”的重点是将职业培训、农业技术推行、扩展信息传递途径作为着手点, 培育出有科学素养、有专业技术、有运营观念和实力的新型知识化农民。在精准扶贫背景下,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并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但村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足、教育的投入匮乏以及培训力度不足是制约其脱贫致富的一个“瓶颈”。
(二) 扶贫开发不注重“联动”
精准扶贫产业存在缺乏特色、没有形成品牌、精准度不高等问题。目前, 许多贫困地区还没有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共识, 主要表现在发展思路不明确、引导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分工责任不明确。同时, 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限制因素, 如投入资金问题、信息吸纳问题、人口素质问题、权力资本问题及发展机遇问题, 都是由于联动性缺乏造成的。
(三) 扶贫不注重“生态”
一方面, 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匮乏, 生产结构单一, 经营方式落后, 对资源开发没有合理性规划, 滥开发的现象加重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另一方面, 新产业的发展会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大部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无法承受某些产业的布局, 其增加了贫困农民脱贫的成本, 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 难以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
二、田园综合体概述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 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建设, 即“三区、三园和一体”。其中“一体”即田园综合体, 提出“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农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以及农村共建共享的新前景, 为助力精准扶贫创造了新动能。
(一) 以产业为基础
一个综合性的田园综合体是包含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和城市、乡村的复合体。一方面, 对农村居民来说, 进城务工的代价太大, 更倾向于在当地发展, 三产融合的模式将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收益;另一方面, 在农村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标准, 没有产业作为依托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个空壳。所以, 发展田园综合体要大力建设以三产业融合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
(二) 以文化为灵魂
文化就是人与文化融合的过程。田园综合体充分挖掘农村古老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等独特文化, 让更多的人可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与风俗, 以此激发人们重新思考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因而形成能够满足大自然规律自醒、自警的行为, 在净化心灵中获得快乐, 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
(三) 以乡村复兴为目标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农业和农村方面落后的国家和社会往往联系密切, 在此过程中会伴随着农村年轻人外流、老龄化以及农村社会功能落后等问题。田园综合体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农业和工业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 并且以乡村复兴和再生产为目标, 通过开发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 给那些逐渐落后的农村注入新的血液, 重新带来价值和认同的归属感。
三、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之一——田园综合体
作为推动“三农”发展的一种全新思维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精准扶贫的根本路径。2018年5月《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 精准扶贫战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 突出问题导向,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全力推进就业扶贫, 加强生态扶贫, 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 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而田园综合体建设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种实现形式和创新突破[3]。
(一) 田园综合体推进“精准扶贫”的意义
1. 围绕农民开展工作, 契合了精准扶贫的目标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 农民是生产活动的主体, 其作为农村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之一, 是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而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特色乡镇建设, 确定把乡镇当作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依托, 明确了农民是田园综合体发展过程中的参与主体与受益主体, 从而增加了农民收益, 实现农民真正脱贫致富的目标。
2. 坚持三产融合发展, 破解精准扶贫难题
田园综合体根据第一产稳固基础、第二产增加资产、第三产加强业态的总观念来进行建设, 这就要求进一步扩展产业链条, 不断探究精准扶贫的新道路, 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增加农民的年收入,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标准得到显著提高。并且要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内涵, 激发毕业生、企业家、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等优秀人才返乡创业, 将现代的科学技术、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带进农村, 激活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3. 坚持“农业一体化”开发, 优化精准扶贫方式
抓住精准扶贫的核心内涵, 就必须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 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把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成高质量的生态产品, 把美丽的农村转化成富有内涵的文化产品, 把珍贵的绿水青山转化成有价值的金山银山, 创新扶贫模式, 开发农村生态、文化、旅游新业态, 使贫困地区的人民能依托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送走贫困, 迎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景象。
(二) 田园综合体促进“精准扶贫”的举措
1. 发展教育促扶贫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智力的推进。一方面, 将农民教育与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相结合。推动科技信息网络发展会创新当地产业运作方式, 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 把农民最需要的农村科技、市场信息、致富经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送给农民。另一方面, 需要注意当地的特殊情况, 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因地制宜。基于每个农村的实际状况, 结合当地田园综合体项目的进展情况, 采用灵变、多样的培育形式, 让更多贫困人口能够接受更具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强化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 不仅为田园综合体增添了动力, 而且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2. 产业融合促扶贫
第一, 田园综合体通过政策推动、企业带动和项目引导, 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例, 夯实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 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能力。第二,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引导第三产业逐步实现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和服务规范化, 拓宽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第三, 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 形成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格局,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4]。
3. 保护生态促扶贫
一方面, 田园综合体围绕以前保留的自然景观, 遵循大自然生态规律运行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依照生态学的某些原理进行设计和建造, 使原有的自然景观得到延伸;另一方面, 田园综合体积极探索通过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搬迁、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乡村建设带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增收的新模式, 研究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脱贫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多业增收等措施和政策, 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模式, 打造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脱贫样板, 积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四、结语
2018年, 脱贫攻坚制度保障和目标确定后, 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一方面创新了脱贫的方式、方法、制度建设, 以及脱贫的数量得到稳步提升;另一方面, 精准扶贫还存在农民教育和技能水平不高、产业脱贫模式单一、对生态资源消耗大等问题。要想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扶贫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及农村稳定, 必须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 依托田园综合体汇聚人才、产业、资源等要素, 精准对接到田园综合体这一“综合”平台, 让农民在教育培训中受益, 让农业在产业融合中增强, 让农村在保护生态中发展, 致使田园综合体成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新动能。(作者:石颜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