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院专家观点:着力五大抓手发展生态农业

    滁州市介于南京和合肥两个省会城市之间,辖两市四县两区,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455万,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近年来,滁州市坚持“四化同步”和“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农业大市、生态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载体,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示范区、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速生态农业发展,探索富有滁州特色、符合滁州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创建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平台
 
  全市在建示范园区10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15家、县级21家、乡镇级60家。面积33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1/3,其中核心区60万亩。新型经营主体7526家,占全市总量65%。
 
  把握园区布局定位。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从2011年始,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因地制宜规划打造100家以上三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先进科技成果及现代装备应用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先行区。
 
  强化园区建设功能。一是坚持规划引路。园区科学编制规划,体现“要素集聚、产业清晰、设施先进、科技领先、机制顺畅、带动明显”的示范特征。二是明确主体责任。辖区政府为责任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建设主体,农业主管部门为管理和指导主体。三是清晰创建内容。实施绿色增效、主体培育、科技推广、品牌建设、改革创新五大行动。建设重点突出产学研联合,与安农大、省农科院等20多家单位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联基地、进园区、接企业、入农户;突出资源集聚整合,示范区整合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近百亿元;突出信息化建设,建成“一个市中心、六个县平台、52个示范点”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布局,121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物联网应用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去年上半年网上交易额近亿元;突出品牌战略发展,加强优质农产品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创中国名牌2个、省名牌40个、无公害农产品613个、绿色食品215个、有机食品11个。
 
  注重园区示范效果。一是成立专门组织推进。市县成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门机构,负责示范区推进;市财政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示范区建设。二是确立具体要求实施。核心区要求100%建设高标准农田,田林路沟渠综合配套;硬件上提出“1+12”要求,即一座管理办公楼和一个以上育苗工厂、一个农技推广中心等12项内容;软件上提出“六个一”要求,即一组规划展示、一个科普长廊等;转型升级上提出“六新”(品种、技术、材料、装备、模式、机制)发展。三是强化精准管理调度。建立园区调度手册,项目化、工程化推进园区建设,明确任务进度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市每季度开展一次“八看八比”观摩,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
 
  二、强化市场主体建设,三产衔接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做强龙头企业。立足招大引强和育大做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嘉吉、银鹭、盼盼、养元、雅客、蜡笔小新、喜多多、南方黑芝麻、椰牛饮品、东鹏特饮、康师傅、德青源、今麦郎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明光永言水产、定远凯源粮贸、凤阳凤宝粮油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及达诺乳业、菊泰滁菊等一批本土企业加快发展。全市有世界500强企业3家、国字号企业12家、省级59家、市级237家,规模以上企业331家。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60亿元,同比增长15%,年纳税超千万元企业11家,其中养元饮品纳税3.78亿元,位列全市纳税大户第2位,全省纳税大户第46位。
 
  做大产业集群。建立了8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园区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总投资超百亿;全椒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成了8大优势产业集群,即大米、面粉、畜禽产品、水产业、滁菊、林产品、苗木花卉、休闲食品等8大加工产业集群,其中凤阳成为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地。
 
  做优产业链条。突出做优以嘉吉等为代表的品牌化、国际化全程产业链典范,从种苗生产、规模养殖到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形成了综合配套的全程无缝产业链;做优以广东温氏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利益链模式,全市建立了十大生产基地,密切了产销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做优以天长大地种植业联合社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联合做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727家,辐射带动50万农户。
 
  三、强化美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产村融合打造美好家园美好乡村建设
 
  产业发展是基础支撑。2013年以来,围绕“兴业富民”发展目标要求,产村融合、多措并举,实现了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高起点谋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自然生态理念,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2013年以来,131个重点美好乡村都制定了操作性强的产业发展规划。各地在规划引领下,主导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建设、规模流转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农民收入等都取得快速发展。
 
  做好整合文章,深度推进产村融合。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森林增长工程项目,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生态园、特色园;整合各类农业项目和涉农资金向美好乡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倾斜,壮大了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乡村自然资源、乡土文化和村庄建设,快速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用好年10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光伏电站,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动力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2014年省试点45个乡镇土地确权全面结束,2015年7月8日,省政府在凤阳县举行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除凤阳县外的7个县(市、区)全部纳入省试点,试点涉及257万人、耕地面积853万亩,占全市总任务的3/4,目前调查摸底已结束,进入现场测绘指界环节。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确定在全市8个县(市、区)各选择1个村开展试点。目前试点村已对集体资产进行清查核实,完成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工作,正在陆续开展成员界定和股权配置。天长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安徽唯一的国家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县,试点各项工作正在稳妥快速推进之中。
 
  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市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的高规格领导和工作机构,市委1号文件下发《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制定《2015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要点》和《考核办法》,明确了今年减少120个集体经济“空壳村”的任务。目前,全市1060个村都完成了“三资”清理,并按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路径表顺利推进。
 
  五、强化行政推动,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环境兴农”思路,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加强监测监管和宣传,开展种植业生产排污系数、地膜残留监测,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除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杜绝高剧毒农药使用,保持化肥使用零增长,推广生物物理除防虫等技术,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2处,兴建厌氧发酵罐8800立方米,年处理粪便污水15万吨,年产沼气315万方,年发电62万千瓦时。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试行秸秆综合利用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消除了秸秆焚烧现象。
 

上一篇: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新机会——中机院

下一篇:中机院:大数据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孕育期与机遇期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