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通用航空)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航空工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集中体现了一国的国防实力。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航的研究、运用和发展,将其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满足经济社会活动需要的重要抓手和重点选择。
从发展态势看,我国通航产业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市场结构较大变化、政府将出台各种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军民融合式发展将成为主流趋势等特点。从加快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措施建议看,主要包括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式、立足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机制、发挥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建立军民融合的空管机制、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等。
就业带动作用超过汽车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通用航空相关产业链很长,狭义的指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通用航空运输运营、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及服务等。广义通用航空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核心产业包括通用航空器制造、通用航空运营和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及服务三大板块;关联产业则包含基础产业和应用产业,基础产业为通用航空的上游产业,为通用航空器制造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基础;应用产业是通用航空的下游产业,主要是通用航空作为生产工具或消费物品服务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
通用航空技术附加值高,是体现一个国家航空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研发生产过程中,通航涉及到基础制造技术、材料技术、信息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综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不仅表明了一国自身的研究制造能力,体现出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可由此反映出一个国家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通用航空业务的巨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公务航空、私人航空、紧急救护、工业航空和农林航空有着极强的增长潜力。根据预测,今后4年通用航空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到2020年保有量将突破9000架。根据国外经验,通用航空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就业带动比约为1远高于汽车等传统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之大可见一斑。
体量、技术较发达国家差距大
我国通航产业规模与通航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德国是全球通航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与之相比,我国通航飞机数量、通航飞行小时数、专业人员数量、通航航空机场数量都远远落后。截至2015年底,我国通用航空机队在册总数为2127架,同比增长8.9%;我国内地实际拥有飞机的通航企业298家,相比2014年新增41家、同比增长16%。民航全行业取得驾驶执照的飞行员(在航空公司进行商业运行的飞行员)39,881人。2014年通航全行业完成飞行67.5万小时(不包含黑飞),同比增长14.2%。
我国通航主要应用领域是农业作业和工业作业。在其他类应用领域最多的是飞行员培训与公务飞行,而从国际上看,私人出行是通用航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目前我国通用航空结构不合理,具有潜力的通用航空业态远没有得到发展。
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兼顾军民两用,围绕国家和市场急需产品,积极拓展军民两个市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为主、有序发展的方式,立足国防需求和民用市场需求,全面开拓商务、公务等方面的用途,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实现我国通航产业规模化发展。
我国通航产业整体上实力不强,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国际市场上尚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鉴于航空工业本身就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拓展应主要靠企业、靠市场
我国通航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线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充分调配国内的研发生产力量,发挥从设计、生产到验证、试飞各个环节的服务保障能力,促进我国通航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国家层面制定通航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规范引导,营造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推动国内通航产业链走向成熟——
立足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机制。通航产业具有技术要求高、研究开发难度大等特点,要按照需求牵引,军民两用的要求,创新通航研制机制,打破军用、民用独立研发生产的传统格局,高效利用研发资源,有效推广研发成果。通航市场的拓展,主要依靠商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化行为实现,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客户的多样化、专业化的要求,打造我国通航产业自主品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挥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通航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的通航企业中,普遍存在融资能力不强、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我国通航产业的发展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产业相关环节的资本投入力度。要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势推动我国通航产业的发展,从资本市场寻找更多资源,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
建立健全我国空管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逐步实现军用、民用空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通信和空域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通过整合军用、民用空管设施,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建立军民通用、稳定运行的信息网络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教育培训上,要加强军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复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