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是指依托低空空域,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具有产业交叉融合、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效能升级等特点,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新技术、新业态的涌现,将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图景。例如,低空物流让日常生活更便捷,低空巡检让城市治理更高效,空中交通让观光出行更自由,应急救助让生命援救更及时。
这些创新不仅将提升社会生产与运行效率,还将重塑消费者购物、出行等生活体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低空经济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不仅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也为社会文化进步和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
作为网信领域的中央企业,中国移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者、排头兵,把握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运行体系融合创新从“互联网+”“5G+”迈向“AI+”的发展趋势,赋能低空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全面构建低空能力体系、加速低空场景创新、推动低空生态构建,助推我国低空经济展翼翱翔、行稳致远。
守正创新,系统构建低空智联能力体系
相较于传统通用航空以及在局部区域应用的人控无人机,低空应用场景因飞行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飞行密度大、管理难度大,必须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智能精准的导航、立体可靠的感知、高效可控的监管、无所不能的AI,才能确保低空飞行器可管可控,保障经济社会安全有序发展。
中国移动锚定“创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运营商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依托自身资源和科创禀赋,系统打造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构建“通、导、感、管”一体的低空智联网,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数字信息底座。
在通信方面,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通信网,目前5G基站超过230万个,并成功实现了5G-A网络商用。面向广域超视距的无人机数据和图形传输需求,中国移动秉承“空地协同、分层分域、按需部署”的理念,以地筑基,充分利用5G/5G-A地面网络,创新地面旁瓣莲花波束覆盖技术,实现地面网络兼顾低空区域覆盖;空地协同,按需新建低空网络,首创低空鱼鳞新型组网等关键技术,实现空地立体连续覆盖;天地一体,复用卫星网络,通过“5G+北斗”、NTN多措并举,实现星地融合的泛在覆盖。同时,攻关高可靠专用保障技术,实现飞控数据低时延、高可靠传输。
在导航方面,无人机在农业、物流、巡检等应用场景中有高精度定位的需求,以保障飞行线路及作业点的准确性,降低碰撞风险。当前,中国移动已部署4400个地基增强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制式最新的“5G+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能够提供动态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和全栈地图能力,可以为无人机更精确地规划和设置飞行路线,从而确保空中飞行的有序进行,避免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已为大疆、美团等企业的13万架无人机提供定位服务。
在感知方面,主要实现对目标无人机的感知与监测。5G-A通感一体技术在5G通信网的基础上扩展了感知能力,中国移动具有“通感一体技术领先和产业先发优势”以及“4.9GHz+毫米波组合性能优势”,聚焦覆盖、组网、开销等难题,创新性地提出混合新波形、融合帧结构、超级大张角等方案,“从0到1”构建业内首个通感一体技术体系。基于该技术体系,联合产业推出首款通感一体预商用产品,打造全球首个中高频通感一体网络,并在多个省份开展超百站规模的试点验证。
在监管方面,为保障无人机安全高效运行,需要实现对广域全类型无人机的管控,包括对合作类无人机的监视与服务,以及对非合作类无人机的探测与反制等。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中移凌云”低空综合服务平台,融合5G-A可信接入、通感一体、通信信令等优势数据,引入空管、气象等生态数据,具备可信接入、空域管理和AI应用分析等多项能力,打造低空智慧中枢大脑。目前,已对接3 0余款合作无人机及20余款低空感知设备,累计轨迹数据超过8000万条。
为加快低空经济端到端能力建设,推动低空产业融通发展,中国移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及科创禀赋,构建了“四驱两翼”低空经济能力体系,通过终端、网络、平台、应用“四轮驱动”,AI、安全“双翼护航”,全面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终端层,构建全链多元产品矩阵,以模组、SIM卡、SDK等核心要素为抓手,打通低空“通”“导”“管”“用”入口,做大网联规模,做优低空服务;在网络层,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低空通信网、最广覆盖的高精导航网、最优性能的通感一体网,实现“通得好、导得准、探得到”;在平台层,构建面向安全监管和应用运营的核心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服务监管、赋能百业的低空数智能力平台;在应用层,聚焦十大典型场景,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打造低空物流等世界级示范标杆,助力低空应用规模拓展。依托行业领先的“数、算、智”能力,中国移动全面推动“AI+”深度赋能,加快低空能力高效建设;构筑全域多维安全保障体系,护航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图1为低空智联系统架构示意。
多措并举,做大做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由上、中、下游三部分组成。上游提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涵盖元器件、机身辅材等原材料,通信导航、动力、航电等核心部件,以及飞行器整机制造。中游提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主要由起降场、通用航空机场等物理基础设施,以及信息通信系统、导航定位系统、感知探测系统、监管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两大部分组成。下游提供面向千行百业的应用和服务,主要包括空中览景、低空出行、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低空经济的快速规模化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中、下游贯通融合,以保障产业高效运转。一方面,上游低空装备应向无人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下游低空应用须向更多行业、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信息基础设施,则是带动上游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下游低空应用拓展的关键“枢纽”,对支撑各类低空经济活动至关重要。
中国移动致力于成为“低空数智新基建的主导者、低空数智新平台的提供者、低空数智新应用的使能者”,充分发挥以低空智联网为核心的新型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优势,通过低空能力建设、央企协同共创、示范城市建设等多种举措,牵引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使低空智联网成为实现低空经济破局、支撑万亿市场繁荣的“核心引擎”。
在低空能力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在2024年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成功发布了“四驱两翼”低空经济能力体系,宣布将携手产业各方加快低空智联端到端能力建设,并在试点过程中持续完善,在更多场景中不断丰富低空经济能力体系,建立健全低空相关标准体系,推动低空产品标准化、能力规范化、市场规模化发展。
在央企协同共创方面,中国移动联合航空、物流、交通等领域的15家央企,聚焦新低空装备、新基础设施、新低空场景三个主航道,共同创建区域示范、打造应用标杆、深化产投协作、攻关技术标准,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形成多元化参与、全要素推进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示范城市建设方面,中国移动于2024年优先在15个城市开展了重点航线、重点区域的低空网络连片覆盖,进行了集中技术攻关和规模组网验证,将力争于2025年实现百城低空覆盖,打造低空精品网络示范。同时,结合城市特色,聚焦典型场景,以网络能力带动应用落地示范,打造百大行业标杆案例,形成商业可闭环、规模可复制的场景化应用,加速低空产业升级,赋能行业提质增效,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先行先试,加速推动低空经济应用繁荣
为加速数字技术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移动携手产业伙伴率先发布了低空物流、低空出行、机场空防、空巡综治、应急救援等十大低空应用场景,并在多个场景推动应用试点及落地,成功打造了美团外卖配送、跨海物流运输、机场低空防御、高速巡查巡检、森林消防救援等多项标杆应用。
在物流运输方面,致力构建交通物流新范式。在深圳,中国移动联合美团打造了世界级城市低空物流标杆,实现了无人机配送从工具到运力再到服务的升级。目前,中国移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开通30余条航线,累计完成订单超30万单,业务覆盖办公、社区、景区等多个场景。在舟山与上海之间,中国移动实现了全球首次百千米级5G-A通感一体跨海航线低空网络覆盖,助力无人机跨海运输成为现实。目前,舟山海鲜1小时可达上海,2小时可上餐桌,科技服务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在低空安防方面,开启监管模式新变革。中国移动携手安徽省公安厅,围绕合肥城市中轴,打造覆盖奥体CBD、天鹅湖、市府要区等的全国最大5G-A通感低空防御阵地,实现侦察与打击一体化的低空安防;联合云南保山机场,率先将5G-A技术应用到民航领域,基于空地一体监测系统,实现机场范围内7×24小时实时感知并跟踪各类入侵目标,检测准确率达99%,可节约20%的人工成本,有效解决机场低空防控等管理痛点。
在综合治理方面,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中国移动联合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建成省级高速巡检一体化平台,服务高速巡检、道路养护、工程勘察等诸多场景。据测算,省内全量高速路段采用该平台代替人力巡检后,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联合重庆市林业局,打造森林防火无人机监测系统,实现自动识别火情、实时上报预警,在某次突发山火中,中国移动紧急支援,四天投入无人机12架,执飞任务33架次,巡查森林面积520平方千米,极大地减少了一线人员投入,降低了作业风险。(作者:刘雅 刘杨 孔露婷 李新 范雯 陈蔚燕)
下一篇:多规合一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