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国内外竹产业规划与布局研究

中国乡土文明悠久,数千年的农耕生产传统使乡村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并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规划与布局则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础。合理规划与布局,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资源共享,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还能够适应并突出地域性特色,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规划与布局的路径探索意义深远。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国内外竹产业规划与布局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竹类的研究主要面向高精尖技术发展、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日本着重于竹产业的高精尖技术开发,在竹加工方面引领全球,并形成基于现代设计理念、对产品从市场开发分析到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生产手段,成为竹制品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印度以竹材造纸技术为主,形成一定规模的竹浆造纸产业,实施“国家竹子计划”,分别成立相关部门以针对竹资源培育、加工技术、产品出口等,从不同方面来发展竹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美国的竹林育种及竹子园艺业发展尤为迅猛,从生产到销售初具产业规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供销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欧洲强调竹子的环保与经济性能,重点关注竹种的栽培技术;非洲竹产业则处于资源培育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起步阶段,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竹子发展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现有竹类资源500多种,竹林面积520万hm2,占全球竹林面积近的1/4。作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我国丰富的竹资源和灿烂的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我国竹产业蓬勃发展缘起于张齐生院士“以竹代木”“以竹胜木”的理念,此后专业竹类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夯实了竹产业发展根基。产业涉及建材、家居等多个领域,竹制家具、板材、竹类食品、竹纤维编织等产品应际而生……国家以更专业、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发展竹产业,并逐渐形成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加工制造为领头、资源培育为基石、科创技术为支撑的竹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张培新等人走访考察我国30个“竹乡”,提出因地制宜、重视科学创新技术、鼓励人才和资金投入、推动资源集约利用的乡村竹产业发展建议。江泽慧等研究表示竹资源利用空间和价值空间有较大的发展余地,并提出从产业规划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自主科创能力提升、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兼顾来实现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毕常新等则从符号互动理论与文化角度出发,指出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产业与人的精神交流对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竹产业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研发营销弱,企业综合实力低,国际竞争力不足;竹建筑发展滞后,对建造知识、施工方法与规范了解浅薄。我国竹产业在对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方面任重道远。


二、竹产业发展现存问题

2.1 产业融合度低

竹产业是以竹资源经营为基础,技术和资金主导,竹贸易和旅游补充,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产业,当前竹产业的主要功能集中在竹林种植与景观观光等初级生产水平,项目同质化严重,产业融合度较差。


2.2 产品低级同质化

竹产品加工是竹产业的主力军,竹凉席、竹地板等传统产业在当前竹产业市场上独占鳌头,产业主攻低端市场,产品趋同化严重,创新力弱、研发率低,生产工艺大同小异,高附加值与科技值的产品稀缺,市场竞争力不足。


2.3 人才与技术资源匮乏

我国竹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生产装备落后,缺乏技术支持。高强度的劳动作业使竹农望而却步。且目前竹林培育采伐的劳动主力军通常在55~70岁,老龄化严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可持续发展堪忧。


2.4 产业发展集聚效益不足

乡村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统一体,受地形、气候等天然因素,以及人才、资源等社会要素的制约,其产业经营相对分散,跨界协作较为困难。


2.5 竹文化底蕴缺失

竹文化作为华夏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竹文化的竹旅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对竹文化内涵理解的缺失。竹旅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竹文化仍待挖掘。(作者:汤俊彤)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安吉竹产业规划与布局探索

下一篇: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民宿规划现状及分类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