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义乌地区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践,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
一、协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水是1种不可再生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十分紧缺,国家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高度重视,要求优化江河湖泊水库体系,构建节约型社会,对用水总量、用水方式等指标加以控制和应用,统筹规划重点江河、湖泊沿岸和周边资源。
2)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森林资源在防风固沙、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重点公益林比例等指标的严格监控,加大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在监督过程中,要重点保护好野生珍贵植物,严惩违规采伐行为。
3)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做好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加强对永久性基本农田数量的监测,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实施综合监管、动态监控等措施。
二、发展农村地域特色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要深度挖掘农村特色,确保农业经济体制健康合理。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文化、经济等具有十分明显的差距,为此,地方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和调整农业经济发展方向,比如发展红色革命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需要注意城乡融合,按照相关生产、建设等要求,重点发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如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全备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统筹村域发展以优化“三生”空间:合理集聚建设空间、多元化发展农业空间、保护利用生态空间。结合“城市绿肺”的高品质生态要求,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从耕地、水系、林地、景观 4 个方面进行全面保护与利用。融合特色公共空间,规划考虑保留地块内市级文保建筑和部分历史建筑,在功能上部分建筑(祠堂)延续其固有的使用功能,部分建筑保留建筑实体,进行功能植入。出于延续保留建筑空间肌理的考虑,规划新建部分公共建筑布置商业服务功能和基础配套功能,以形成核心公共功能的建筑群落,使得地块特色公共空间在满足村落需求的同时服务幸福湖湿地公园。
三、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规模化发展
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首先要注重完善农业经济政策,加大农业经济管理和投资力度,重视现代化人才的引入,充分发挥经济管理人才的价值。同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带动农民优化经营管理水平,推动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可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创造乡村品牌,树立良好形象。其次,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优秀企业的扶持力度,可制定一些惠农政策和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和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加大农户和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优化乡村发展水平。
总结
不同乡村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点,乡村的文化、地形地貌、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合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积极引入适宜的乡村发展模式,才能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落实。(作者: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