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作为我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双方农业领域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为促进中巴双方继续加大进出口力度, 扩大贸易自由化。本文分析了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政策及规模, 提出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存在进出口贸易结构单一、巴基斯坦种植业水平较低、双边进出口关税优惠小的问题。并提出中国应主动增加对巴进出口农产品种类及来源的多元化。同时, 利用好喀喇昆仑公路等项目建设, 以政府间合作项目为基础, 对巴基斯坦的农业投资进一步扩大。在加强中国邻近巴基斯坦的周边区域与巴基斯坦的农业技术及贸易合作的基础上, 促进巴基斯坦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推进中国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 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产品合作规模日益增大, 中国成为巴基斯坦棉花最重要的出口市场。由于两国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故而两国各自农产品贸易增长幅度有所差别。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巴基斯坦对农产品经贸合作和农业投资的需求日益强烈, 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规模尚小。按照目前中巴的双边贸易, 中国处于逐渐增大贸易顺差的趋势, 双方的贸易存在极大的不对称性[1]。本文基于此背景, 深入探讨了中巴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 两国的政策支持力度, 贸易规模及优势产业, 旨在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两国进、出口贸易的问题及建议。
1 中巴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展情况
中巴自贸协定自2007年实施生效起, 进一步提高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双边贸易总额从2006年的52.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00.9亿美元[2]。中巴自贸区第二阶段双方争取就货物贸易降税模式、巴基斯坦调节税、服务和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海关数据交换合作和巴方部分产品输华的检验检疫措施等问题, 取得积极进展。
由于中巴两国经济规模差距较大, 巴方迫切希望中方加大进口关税下降幅度, 扩大对其开放领域, 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此, 巴方提出, 在未来5年内, 使70%的巴对华出口商品享有零关税, 中国对巴50%的商品享有零关税的政策方案。此外, 巴方建议在自贸协定中加入能充分保护其本土行业的条款, 以减小巴方压力。巴基斯坦农业、畜牧业优势显著, 预计在中巴自贸协定升级后, 中方对巴基斯坦出口的棉花、大米等将进一步降税。因此, 中巴自贸协定的签署为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 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2.1 中巴农产品贸易失衡, 进出口结构单一
双边农业合作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巴基斯坦农业投资规模总体普遍较小, 政府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环境改善吸引了国际投资。但总体来看, 双边农业合作规模偏小, 企业竞争力较弱, 合作模式主要以政府间的农业合作项目为主要载体。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 贸易逆差明显。巴基斯坦主要进口食用油、豆类、茶叶等产品, 产量偏低、需求缺口大[3]。2016年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额达到38.66亿美元, 中国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进口总额增加迅速, 导致中国从巴基斯坦农产品进口总额占世界比重在2010-2016年, 由0.001 4%下降至0.001 0%呈现持续占比缩小的趋势。巴基斯坦出口大量大米、蔬菜等初级产品, 进口额占世界农产品进口的比重极低, 由2010年的0.002 8%到2016年的0.003 7%, 相对占比变化不大, 整体农产品贸易特征凸显单一。
2.2 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缓慢, 种植水平较低
巴基斯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国土面积达88.03 万km2。并且, 巴基斯坦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全国人口有2.08亿。巴基斯坦的经济结构由主要是农业为基础逐渐转变为服务业为基础, 农业只贡献国内生产总值的20%。并且由于天灾, 经济和战争的原因, 巴基斯坦国家粮食安全状况急剧下降。虽然按照理论计算国家粮食产量很多, 但实际上巴基斯坦国内的粮食短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基础设施及农业灌溉设施相对落后, 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较低, 其原因主要源于自然气候条件不佳、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增长总体趋缓, 农作物单产水平不高, 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业生产发展处于停滞状态[5]。巴基斯坦用于对外投资合作的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单产, 仅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此类作物单产的1/2。巴基斯坦种植业85%仍采用传统人工耕作方式。国内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2.3 中巴双边贸易条件落后, 进出口关税优惠小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十分稳固, 但在签署中巴自由贸易区第一阶段降税中, 中国给予巴基斯坦遵循对等原则相互开放, 巴基斯坦政府削减关税的政策空间不大, 零关税产品仅占税目36%左右, 而中国对其它自由贸易伙伴国的货物贸易自由化率大多在90%以上, 而且大部分产品自协定生效之日起立即实行零关税。第二阶段谈判仍未能达成理想目标。根据数据统计出, 2012-2017年, 巴中贸易逆差从40亿美元增至127亿美元。如今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占巴基斯坦进口总量的近1/3。与此同时, 中国与东盟、巴基斯坦等国的自贸协定项下部分商品的协定税率进一步降低, 巴基斯坦产品在与中国其它自由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竞争中, 逐步丧失优势, 并且处于不利境地。
3 对策建议
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产品进口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呈现下降趋势, 两国商品出口趋向于开放。从中巴两国农业资源状况、农业生产水平、两国政治外交环境以及农业经贸合作基础来看, 巴基斯坦农业发展需求迫切、空间巨大, 未来中巴两国农业合作潜力较大, 合作规模可适度扩大。但按照中国与巴基斯坦目前的双边贸易, 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并且有拉大差距的趋势。这必然会引起两国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阻碍双边贸易向良好方向发展, 加大两国农产品贸易差距。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从农业方面来看, 巴基斯坦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但巴国人均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人口基数和农业灌溉技术水平落后。随着近几年人口基数的增加, 中国邻近巴基斯坦的周边区域可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农业技术与贸易合作。中国作为种植业技术输出型国家, 可对巴基斯坦进行技术输出。中国同时可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 对其进行合作生产或投资生产资料, 增强巴国农产品产量。中国85%的大米进口则来源于巴基斯坦, 且随着巴基斯坦种植技术的不断引进, 这一进口数量也会得到不断拓展[7], 为两国农产品贸易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 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农产品贸易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潜力, 中国应充分利用两国农产品生产资源禀赋的不同, 取长补短、互利互惠。一方面, 中国应继续扩大对巴基斯坦贸易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加强小麦、水稻、油籽、甘蔗等新品种培育的合作研究, 集中在粮食、畜产品、蔬菜等农产品初加工以及产品的多样化供给上, 满足巴基斯坦国内农产品总量以及多样化需求的增加, 同时尽可能的减小贸易逆差;另一方面, 中国应继续从巴基斯坦进口谷物, 规模可适度增加, 水产品、饼粕、坚果以及棉麻丝类产品进口规模可进一步扩大, 让农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
第三,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中, 为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这也为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利用好喀喇昆仑公路以及巴基斯坦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路段通车等, 促进巴基斯坦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使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得到平衡, 缓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在中国与巴基斯坦往来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加强两国贸易合作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
第四, 从两国贸易方面看, 粮食作物、植物作物作为两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种类, 集中度高, 而畜产品、果蔬、糖料作物、饮料等农产品贸易极为松散, 造成发展不平衡。对此, 中国政府应该利用好双方创建起友好的贸易合作平台, 在巴基斯坦建立的农产品产业示范园区, 大力推广宣传农业企业进入, 加强农业企业合作与交流。中国赴巴基斯坦开展农业投资可在现有以政府间合作项目为主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投资空间, 采用更加灵活的投资模式。鼓励有条件、竞争力较强的企业进入巴基斯坦, 采取投资、并购等方式开展投资合作, 促进贸易发展。(作者:黄玉洁 苏洋 舒芹)
中机院致力于各类自由贸易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口岸经济区、临空经济区、陆港经济“一带一路”发展项目的研究、规划及招商运营。先后为满洲里、天竺、杨凌综合保税区进行规划;于北京新机场、武汉、张掖等地规划临空产业经济建设;于成都、菏泽、安宁等地规划陆港经济产业建设;为泰州、孝感、贵阳、霍尔果斯等地进行经济开发区规划。均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成为当地产业(园区)经济建设的行动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