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和构建现代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主体战略, 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一带一路”试验区建设, 河南省应发挥战略叠加、经济大省、国际枢纽、总书记指示等独特优势, 差异化构建“郑州空中丝绸之路试验区”, 以“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打造自由贸易港, 以“郑汴港金三角新区”为主体打造国家级城市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 以“郑州1+5同城化”为支撑打造“黄河大湾区”国际产业科创中心, 以“五龙、五通、五城”为重点, 建设世界一流空中丝绸之路试验区、世界一流枢纽型中心城市、世界一流内河大湾区。
试验区空间布局:“郑州航空港”为核心区, “郑汴港金三角”为主体区, “郑州1+5黄河大湾区”为支撑区。
试验区空间布局:“郑州航空港”为核心区, “郑汴港金三角”为主体区, “郑州1+5黄河大湾区”为支撑区。
(一) 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打造空中丝绸之路自由贸易港)
1.核心区总体框架
功能定位: (1) 空中丝绸之路试验区的核心区和增长极; (2) 争创国家自由贸易港; (3) “四枢同构”“四路并举”和“四港联动”的龙头。
“双核带动、三区支撑”空间布局 (见图1) : (1) “双核”分别为中部的空中丝绸之路枢纽空港、北部的空中丝绸之路国际CBD; (2) “三区”分别为北部的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大学科创园区、东部的空中丝绸之路国际会展商贸物流园区、南部的空中丝绸之路国际产业园区。

图1 郑州航空港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2. 存在主要问题
(1) 缺乏特色CBD, 辐射带动力不足。目前, 空港核心区、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快速发展, 初具规模, 但是, CBD核心区和大学科创区基本上是空白, 高端服务功能不适应发展需要, 空中丝绸之路特色专业性CBD建设滞后是制约航空港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 (2) 产业集群的规模层次和科创水平偏低。高端产业集群的规模较小, 层次偏低,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3) 国际化水平偏低。缺乏国别产业园区的支撑, 缺乏国际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4) 临空产业及航天产业发育不足。比如飞机维修、改装、循环再制造等航空产业链条尚没有形成, 航天产业基本空白。 (5) 缺少文化支撑。缺乏航空航天主题文化, 没有专项博物馆、文化馆、技术馆、科技馆, 缺乏航空航天特色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没有一所航空航天大学, 也没有中外合作大学, 文化和教育的开放发展明显滞后。
3.着力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空中丝绸之路中央商务区 (“CBD太极新城”)
规划建设“空中丝绸之路中央商务区”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 理论依据。建设专业性的具有特色功能的CBD是超级国际城市“多中心”布局发展的客观需要, 特别是城市新区 (新中心增长极) 的建设需要特色专业性CBD来配套。“多中心布局和差异化分工”理论为超级城市“一综一特双CBD”的布局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即:一个综合性CBD, 一个特色专业性CBD,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支撑超级世界国际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 (2) 典型案例。世界城市一般拥有两个甚至多个分工明确的CBD, 一个是综合性的, 其他是特色专业性的。例如上海陆家嘴CBD是综合性的, 主要服务全球;虹桥CBD是专业性的, 主要服务全国, 两大CBD空间距离约25公里。 (3) 现实依据。郑州作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城市, 郑东新区CBD是综合性的, 主要服务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航空港是带动郑州市乃至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是空中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迫切需要规划建设与增长极功能配套的特色专业CBD, 主要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其特色是国际化。两大CBD相距约30公里, 相互带动, 共同支撑郑州超级国际城市建设。所以, 应从战略高度和国际视野规划建设“空中丝绸之路中央商务区。”
“CBD太极新城”的“一基地、四中心”功能定位: (1) 空中丝绸之路国际总部基地; (2) 空中丝绸之路国际金融中心; (3) 空中丝绸之路国际交往中心; (4) 空中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中心; (5) 空中丝绸之路国际科创中心。
“CBD太极新城”的三大特色:一是建设“太极城”, 借鉴郑东新区圆形城市、如意龙文化城市、生态水域城市等新理念, 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太极新城。太极文化发源于河南, 空间布局上引入“太极图”设计理念, 呈放射状的对外交通连接, 非常符合交通快速集聚和快速疏散的功能要求, 同时彰显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建设“生态水城”, 水面占总面积的1/3, 绿地和道路占1/3, 建筑物占1/3, 利用湖泊和运河勾画出太极八卦图的外观轮廓, 同时与外部水系自然连通, 兼具防洪排涝和调蓄功能;三是建设“国际城”, “一基地、四中心”完全是国际化的, 主要是为空中丝绸之路乃至“空铁陆网”四路并举提供配套服务, 为国际化的枢纽型高端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为中原城市群、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配套服务。
“CBD太极新城”的“一园六区”空间布局:“一园”, 即中间布局“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航空航天科技文化主题公园”;“六区”即周边布局国际金融总部区、领事馆签证中心区、国际会议中心区 (艺术中心) 、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区、国际科创中心区 (大学科技园和双创孵化综合体等) 、国际蓝天航空小镇社区等六大功能板块。
4.着力规划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议将郑州航空港高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电子信息作为第一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机器人、软件、系统集成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创意设计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园区平台载体, 制定特殊配套政策, 吸引龙头跨国公司入驻, 带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
5.着力发展壮大临空产业
积极拓展飞机维修、改装、循环再制造等航空产业链条, 壮大郑州航空港航空产业发展, 支持在新郑国际机场控制区内建设“航空维修及飞机部件循环再制造项目”。建设临空产业综合保税区, 建设航空器适航维修中心、飞机改装中心、飞机部件循环再制造基地、公务机固定运营基地等项目, 提供航空器适航维修服务和飞机再生循环利用解决方案, 促进飞机航材循环利用, 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飞机循环再制造产业基地。同时建立全球航空器材保税仓, 最大程度享受保税、免税等优惠政策, 成为国际化航空器材再生循环利用中心。适时引进空客、波音等国际知名飞机制造商在此建设生产基地。
6.着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科创中心
支持建设中国航空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集科学研究、科技孵化、教育培训、产业配套、试产提升等于一体的航空航天科技转化平台和产业园区。包括航空航天科技成果展示馆、科技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等, 将最新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在这里展示、交流、推广、合作、试产、定型、量产, 更好地发挥航空航天科技优势, 带动产业升级。逐步建设航空航天科创中心和产业基地。
(二) 主体区:“郑汴港”金三角新区 (打造郑汴港自由贸易试验区)
1.规划建设“郑汴港金三角枢纽型新经济国家级新区”势在必行
目前全国大概有18个国家级城市新区, 中西部地区有6个, 分别为重庆两江新区、甘肃兰州新区、陕西西咸新区 (西安、咸阳) 、贵州贵安新区 (贵阳、安顺) 、四川天府新区 (成都、眉山) 、江西赣江新区 (南昌、九江) , 其中4个横跨两个行政区。而河南省尚没有一个国家级城市新区, 明显存在短板。当前, 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汴西新区已经成为带动发展的增长极, 呈三足鼎立之势, 根据“点—轴—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构建“郑汴港金三角大都市区”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面积大概有1500平方公里, 大概可以容纳1000万人, 基本上可以再造一个郑州和开封。打造“郑汴港金三角大都市区”既是做大做强“枢纽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中原城市群崛起的需要, 又是打造经济升级版,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打造“枢纽型+新经济”“郑汴港国家级新区”
以郑东新区、航空港区、汴西新区等三大增长极为支点构建“郑汴港金三角大都市区”新经济核心增长极, 坚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打造枢纽经济、航空经济、信息经济、创意经济、高科技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坚持对接国家战略, 建设高端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和文创中心六大新经济中心。
3.郑汴港金三角“三极三轴”高端产业布局
郑汴港三大中心之间及三大产业带之间, 是分工协作、互补互动、相辅相成、协同一体的关系, 应遵循差异化原则打造三大产业带。郑汴产业带定位于“双创产业带”, 建设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和文创中心等, 发展文化创意、自主创新、“双创”服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等;郑港产业带定位于“枢纽型智能制造产业带”, 建设高端制造业中心、国际CBD、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等;汴港产业带定位于“外向型高端制造产业带”, 建设高端制造业中心, 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工出口区、自由贸易园区、国际会展物流园区等 (见图2) 。

图2 郑汴港金三角新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 示意图
(三) 支撑区:“郑州1+5同城化黄河大湾区” (打造黄河大湾区国际产业科创中心)
1.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一极五城八轴同城化”是大势所趋
城市群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来自于一体化或同城化, 全国各大城市群都在大力推进一体化和同城化。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 应借鉴京津冀同城化发展的经验做法或模式, 以郑州为龙头加快推进郑州与周边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五城同城化。
2.国内外海湾型城市群同城化崛起的原因
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大多是依托优良枢纽型海港形成, 如纽约湾城市群、旧金山湾城市群、东京湾城市群等, 而芝加哥城市群则是依托五大湖区形成的, 对河南省构建黄河大湾区有借鉴意义。近年来, 我国沿海城市群依托海湾枢纽港快速崛起, 如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大湾区、渤海湾大湾区、胶州湾大湾区等城市群快速崛起, 并快速一体化和同城化。大湾区城市群快速崛起有三个原因:一是海港枢纽, 海运网络发达;二是建设海底隧道或海湾大桥, 适应交通大运力和方便快捷需求;三是可以有效克服雾霾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海湾是一个天然的空调和净化器, 随着“陆海空隧”等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 海湾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满足生态城市发展需要。
3.规划建设河湾型“郑州1+5同城化黄河大湾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由于黄河等水系完全具有海湾的生态功能, 同时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所以构建“黄河大湾区”城市群完全可行。以黄河、伊洛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运河、湖泊等生态走廊为轴心, 以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性交通体系为支撑, 以“1+5”郑州与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五城一体化或同城化为主体, 构建“1+5黄河大湾区”, 打造世界一流的内陆河湾型大湾区, 打造郑汴洛科创集群走廊, 建设“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黄河南岸建设“黄河科学新城”, 在黄河北岸建设“黄河农业科学新城”, 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尤其是建设全球最大的“国家生物育种基地或中心”。
4.加快实施郑洛“双中心同城化战略”
由于郑洛空间距离较近、产业互补性强, 加快推进郑洛一体化、同城化既符合规律趋势又现实可行。借鉴“京津冀一体化、广州佛山一体化、西安咸阳一体化、郑汴一体化”等经验, 加快实施郑州主中心和洛阳副中心“双中心同城化战略”, 支持洛阳沿伊洛河向东发展, 将偃师变为市辖区;加快推进郑洛城际南线建设, 同时加快郑洛城际北线规划建设, 形成南北双线城际铁路格局, 将郑洛两大机场利用轨道交通连接起来, 将洛阳机场并入郑州机场, 形成“双枢纽”互动格局;依托立体交通网络构筑“郑洛科创走廊”“高新技术产业走廊”“黄河伊洛河生态文化旅游走廊”, 带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腾飞。
5.加快构建同城化现代化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推进“一极五城八轴”一体化或同城化的关键是构建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 加快构建“米”字形高铁网络, 同时以航空港为核心加快构建中原城市群“米+圆”城际铁路网络体系。加快构建高铁、普铁、城际、轻轨、地铁等无缝对接现代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中机院致力于各类自由贸易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口岸经济区、临空经济区、陆港经济“一带一路”发展项目的研究、规划及招商运营。先后为满洲里、天竺、杨凌综合保税区进行规划;于北京新机场、武汉、张掖等地规划临空产业经济建设;于成都、菏泽、安宁等地规划陆港经济产业建设;为泰州、孝感、贵阳、霍尔果斯等地进行经济开发区规划。均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成为当地产业(园区)经济建设的行动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