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瓶颈
青岛市智能制造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企业能级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使青岛市的智能制造产业远落后于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等先进城市。具体地看,产业发展难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青岛市制造业原创技术不足,关键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高;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制造业中低端产能过剩、效率较低。与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相比,青岛市的创新研发机构优势不够突出,智能制造领域创新能力不足。在专利产出方面,青岛市申请专利数远低于北京市、深圳市及上海市等城市。北京市拥有超过全国50%以上的科研院校以及超过10家国家级实验室,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建设的企业实验室,在智能制造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上海市所处的长三角地区已集聚全国50%以上的智能传感器企业。上海市现在正加快推动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和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建设,侧重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进而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深圳市科技企业众多,借助腾讯、华为、中兴等企业,在智能技术领域占据优势。深圳市建设了深圳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和深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对于提升城市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实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相比之下,青岛市在研发机构的实力与数量、拥有核心技术企业实力等方面较为落后。
(二)产业规模小,企业能级低
青岛市智能制造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产业发展速度难以快速提升。2020年1——6月,青岛市7个重点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及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均低于200亿元。与深圳市相比,青岛市智能制造领先企业数量少,企业能级低,更缺乏如腾讯、华为、大疆这样的巨头企业;各产业领域企业数量少,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智能家电、船舶海工装备和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数量均低于100家,产业集聚度较低,难以延伸产业链,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青岛市传统制造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价值不高、能源消耗大等短板。2020年1——6月,青岛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高端化工等传统产业无论是生产增速、盈利能力还是负债偿还能力,整体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相比之下,新兴智能产业的各项数据总体上则好得多。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传统产业冲击较大,而新兴智能产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智能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够
产业迈向中高端,人才是核心支撑。当前,青岛市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对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一方面,近年来房价持续攀升,生活居住成本增加,而青岛市的薪酬水平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中徘徊在第30位左右,这使得高端技术研发人才流失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在智能制造领域,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较为严重。从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导致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传统人才观念存在偏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
二、推动青岛市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青岛市智能制造产业正处于提升能级的关键时期,在企业能级、创新能力以及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亟待获得提升。
(一)加快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从制造到智造,是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是青岛市智能制造实现产业提升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动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升级。应重视数据,将其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由于智能化的发展,很多业务活动变成模型驱动,因而加快基于数据的模型构建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十分必要。数字化转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可以推动传统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已经从局部提升向系统性变革转变,更强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解决更广范围的数据互通与业务互联问题,形成创新发展模式。
二是发展智能装备,提升系统集成水平。智能化高端装备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鼓励企业发展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装备,逐步引导企业实现从低端到高端、从“初、粗”加工到“专、精、特、新”产品制造的转变,是提升青岛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水平的要求。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水平离不开工业软件、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等的支撑,这些技术领域的提升应成为当前青岛智能制造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是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立工业互联网发展平台,引进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是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进业内领先的服务商和服务平台,引导企业纳入工业互联网改造项目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主体企业,推行大规模定制等发展新路径。加大全产业链、全自动化以及流通环节改造力度,从而提升企业能级及竞争力。
(二)推进融合发展,提升智能制造能级
依托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放大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赋能”效应。加强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智能制造能级。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促进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制造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产品和技术向高端化、高品质、高附加值升级。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再创新。为此,青岛市应抢抓国家新基建和工业互联网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智能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化、智能化发展。
(三)强化“双招双引”,积蓄智能制造发展后劲
在扶持本地制造领域具有发展优势的规模型企业提升智能制造竞争力、辐射力的同时,通过引进头部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金融公司,培育打造韧性产业链。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依靠进口的状况使得产业链缺乏韧性,一旦遭遇核心技术“卡脖子”情况,极易造成产业链“断链”。在产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快速提升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先进企业和领先技术,可以带动当地智能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应推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具有发展优势的国有制造业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给科技型企业,通过交叉持股、资金支持等方式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竞争力。
(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突破
智能制造需要领先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在制造业的提质、增效、降本、减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需要聚焦突破核心基础技术,鼓励优势企业对部分核心部件加强产学研金服用领域的合作,并寻求国内企业的配套支持。推动企业建设智能制造领域重点实验室和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引进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应加快建设研发协同、资源共享、面向需求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如构建全球海洋协同创新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人员培训等共性服务。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利用标准进行简化、优化和统一化,形成各种标准化模块,为产品的大规模定制奠定基础。可以说,标准是保证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协助推动当地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优势企业参与产业标准的制定,有利于青岛市智能制造企业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提升自身竞争力。创新产业管理模式,优化创新生态。建立集培训、创业、风投、产业化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孵化和应用生态体系。
(五)转变高端人才储备路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相关部门建设智能制造高端人才数据库,常态化开展海内外人才对接活动。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推进引进国内外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工作。鼓励企业建立技能型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探寻更为灵活的收入分配方式。北京市、深圳市对股权投资企业在高管奖励、募集资金一次性奖励、购置办公用房补贴以及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抵扣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青岛市应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吸引人才和高科技企业的政策,做好招才引智工作。此外,应通过引进智能制造领域科研培训资源,构建“培训学院+园区产业集群+研究所”平台,开设工业机器人、模具设计与制作、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专业,为智能制造企业培养、培训职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作者: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