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辽宁省需要明确智能制造产业战略定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提升智能制造业“四基”水平,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产业国际合作水平,实现辽宁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智能制造产业战略定位,切实做好三篇大文章
要结合区域自身特征和产业基础,尽早明晰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比如,德国突出技术理论方面进展,强调智能生产与智能工厂;美国则更加注重整体系统性能的发挥,强调智能系统、智能设备、智能决策三个要素的协同使用,将系统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我国则结合德美优势,将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当前,产业战略定位不明晰成为制约辽宁省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的阻碍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为我们开出了具体的“药方”,点明了“破题”方法。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好“三篇大文章”。2021 年年初,辽宁省省政府陆续编制《辽宁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辽宁省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这些方案都旨在推进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推动“新字号”实现重点突破,为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赋能增效。辽宁省应紧跟国家战略步伐,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细化智能制造的产业战略定位,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切实做好三篇大文章。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建设智慧型、创新型省份
科技实力较弱和科技人才的储备不足是辽宁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辽宁省应从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引导、管理创新等方面,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完善创新孵化体系。孵化器是把知识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真正将知识价值变现的重要平台。积极构建完善的产业孵化体系,为知识产业的创新与变现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二是强化政产学研资合作。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研发中心;或者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等合作,进行协同创新,建立“实验室 - 生产厂商 - 消费者”的全产业链“产学研用”创新模式,真正实现创新活动的一条龙变现。三是注重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通过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手段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三、努力提升智能制造业“四基”水平,增强智能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一是牢牢抓住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产业。首先要找好突破口。辽宁省传统优势产业中,装备制造、数控机床、机器人、轴承、集成电路等关键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智能化程度仍然很低,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二是以智能化助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化发展。辽宁省在化工、钢铁、煤炭和金属制品制造业等传统老工业中亟须通过智能化改造加快绿色制造工艺的应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发展。三是补齐并延长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产业能级,加强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国内外企业的协同合作,组建产业联盟,推进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四、以产业智能化为方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大推动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力度,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自动化进程,加快机器人的研发,并积极向各个领域进行推广使用;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搜集国内外先发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与项目,率先在有条件的传统优势产业中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成示范试点项目。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提高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力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定制化。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结合我省制造业优势基础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产业园、技术链、产业链、产品链为依托,实现产业发展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
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人才管理培养体系
辽宁省实施“制造强省”、“辽宁制造 2025”战略亟需一批工程技术和高端信息技术人才。要加快高技能型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载体建设,为高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一是搭建海外引智平台,畅通高水平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鼓励企业依托科研攻关项目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带着创业项目进驻辽宁。二是创新柔性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技能紧缺人才到辽宁省智能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共享优质智力资源,强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技术对接与技术成果转化。三是加大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引进一批智能制造方面的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政府出台创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扶持力度,以高端人才的集聚带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鼓励企业加大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支持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和有条件的高校、高职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六、把握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契机,提升产业国际合作水平
辽宁省具有对外合作的天然“五缘”优势。近年来辽宁省对外产业合作力度和规模大幅度提升,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此外,辽宁省有国家大政策扶持,有自贸区落地和国家“一带一路” 的实施,这些都为辽宁省制造业对外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自贸区方面,辽宁省已经具备了自贸区这样的优质开放平台,应该充分利用自贸区体制机制具有的灵活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对于过剩产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持续发展。当前,辽宁省应牢牢抓住自贸区和“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持续加强开放力度,强化辽宁省的对外高新技术合作,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从“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作者:范帅邦,宋 奕,李明静,董 进,齐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