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1-10  点击:121
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在贵州省具有重要地位。安顺市发展中药材产业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及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具有关键作用。通过系统分析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在贵州省具有重要地位。安顺市发展中药材产业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及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具有关键作用。通过系统分析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自然条件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市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约14.5℃,无霜期长达280d以上,年降水量达1400mm,平均日照时数1300h。其气候特点是春迟、秋早、夏短、冬长,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冷凉气候优势明显。安顺市土壤类型多样,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该地海拔垂直差异大,最低海拔365m,最高海拔1850m,立体农业气候特点突出。气候多样性特征明显,独特的生态、气候环境和物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为安顺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


1.2 种植总体情况

根据贵州省农业部门提供的行业数据,2021年、2022年、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4.31万、3.97万、3.85万hm2;产量分别为54.55万、53.49万、54.19万t;产值分别为21.70亿、24.79亿、26.95亿元。


近年来,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而产量、产值的变化主要受种植品种调整、多年生药材种植周期和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1.3主要品种情况

安顺市中药材种类有1874种,占全省的43.7%;在全国统一普查的456种重点药材中,安顺有406种,占比89%。安顺市中药材主要种植种类为黄柏、菊花、天麻、黄精、太子参、白及、山豆根、山药、金银花、生姜、花椒、鱼腥草等49种。2023年,安顺市种植规模超过200hm2的种类有14个,分别为生姜15000hm2、花椒6433hm2、鱼腥草2713hm2、刺梨3553hm2、黄柏2593hm2、薏苡仁2007hm2、太子参927hm2、黄精827hm2、山药793hm2,前胡613hm2、砂仁453hm2、无患子453hm2、瓜蒌340hm2、南板蓝根213hm2(表1);其余种类种植面积均在200hm2以下。

2023年安顺市中药材种植面积逾200hm2的种类

表1  2023年安顺市中药材种植面积逾200hm2的种类


1.4 林下种植情况

结合生态气候条件和药材品种适应性,大力推行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逐步扩大林下中药材的种植规模。以西秀区的“药王谷”、甘堡林场黄精种植基地、老落坡林场茯苓种植基地,平坝区的大坡林场黄精种植基地以及关岭自治县冒寨林场黄精种植基地等为重点,打造一批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点。2023年,全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16hm2、产量为21262t、产值为37949万元(表2)。

2023年安顺市林下中药材种植情况

表2 2023年安顺市林下中药材种植情况


1.5 市场主体情况

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有68个主要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其中加工企业16家。在这些企业中,获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的有12家、其中5家为省级、1家为国家级。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百灵)和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三力),均被列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名单,已培育打造了“百灵鸟”“三力”“宝林荘”等知名品牌,同时重拳打造了“春归黔之梨刺梨汁”“黔棠姜保健品”等广受市场好评的产品。在产品销售方面,贵州百灵的心脑血管类药物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以及感冒咳嗽类药物维C银翘片、咳速停糖浆/胶囊、双羊喉痹通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产品,销售额均上亿元。其中,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销售额逾10亿元。贵州三力则形成了以咽喉类中成药和强力天麻杜仲胶囊等为主导的产品线,将核心产品开喉剑喷雾剂、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作为独家品种,构建了稳固的品牌体系。


1.6 品牌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关岭桔梗”“坡贡小黄姜”“安顺山药”“镇宁小黄姜”“安顺金刺梨”等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20年镇宁小黄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021年9月《镇宁小黄姜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和《镇宁小黄姜种植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并于2022年1月实施。目前,已有3家企业获得使用授权。“药王谷”已获得“一种药材套种立体栽培方法”“一种中药黄柏中套种黄精的种植方法”“一种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方法”3项发明专利的授权。安顺市宝林科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的生产基地被认定为贵州省“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

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规模小

分析前文数据可知,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单品种植规模小,与国内知名中药材产区相比差距较大。例如,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种植面积为5400hm2、贵州省绥阳县金银花种植面积为11333hm2,甘肃省岷县当归种植面积为20000hm2[3],湖南省靖州县茯苓种植面积为4667hm2。由于单个品种种植面积小,缺乏规模化优势,在高产高质方面差距较大。同时安顺市地形山多地少,受限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策,中药材种植将逐步向荒坡、林下转移,对中药材品种的选择性更高。适宜中药材的种植技术需要时间积累和推广,而多数中药材种植周期长、见效慢、市场不稳定,面临较大的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中药材种植主体扩大规模的意愿不强。


2.2 标准化水平低

在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方面,目前全市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较低,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不明显[4]。种苗供应能力不足,已建设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很少符合GAP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中药材种植大部分仍采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存在种子质量低、种子来源不明、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同时,对中药材产业质量管理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生产环节未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且存在农药残留超标、药效成分含量不达标等制约产业发展的潜在隐患。


2.3 产业链条短

一是安顺市中药材产加销链条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以安顺市小黄姜为例,目前主要产品仅为姜粉、姜黄素等保健产品和姜茶饮品,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加工能力弱。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多为初加工类型,企业规模较小,加工水平低。由于中药材缺乏摊晾、洗选、烘干、储藏等设施,导致多数未进行加工就直接销售,产品附加值过低,增收乏力。三是加工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仅有1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贵州百灵、贵州三力两家医药企业主要原料来自省外。贵州百灵公司市外采购比例逾60%,贵州三力公司市外采购比例高达95%以上。其他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对本地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带动作用也不强,大宗原材料主要从市外采购,“体外循环”现象尤为突出。


2.4 财政扶持力度弱

大部分中药材种植周期长、投入成本高,财政资金补贴对于缓解资金压力、扩大种植规模有积极作用。目前,安顺市针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主要是创新财政涉农产业资金项目(SPV)模式。2023年,全市谋划实施SPV中医药产业项目共6个,项目总投资达1.63亿元,计划投入财政资金0.4亿元。从财政扶持力度来看,安顺市与省外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例如,亳州市谯城区2022年出台了《亳药花海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奖补实施方案》,明确市财政每年预拨付专项奖补资金2000万元,对符合要求的中药材品种给予每年12000~15000元/hm2的奖补。云南省临沧市2023年也出台了《临沧市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中药材生态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集中连片面积在13hm2以上的按4500元/hm2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投资达100万元以上新建标准化中药材育苗繁种基地的,按当年完成投资额的10%给予一次性补贴。相比之下,本市在财政扶持力度方面仍有待加强。(作者:张清)



上一篇: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探讨 ——以河南省为例
下一篇:安顺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五大建议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