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商业模式是可以持续不断的。一系列的参数出来以后,必然要求企业重新审定内部和外部元素的组合,所以我觉得这必然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从世界范围内跨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企业的最新动向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制造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环节,是制造业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大趋势。所以装备制造业转型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装备制造业规模巨大,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因此具备转型升级的一些必要条件。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正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
国内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还停留在低端加工制造阶段,提供的多是位于产业链中低端的产品。这不仅制约了“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地位的提升,而且难以支撑国家宏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雾霾、海洋污染等环境亮起的红灯,更是直观地向企业传递了尽快转型升级的压力。在不得不转的前提下,转向何处,如何转是企业首当其冲要回答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内跨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企业的最新动向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制造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环节,是制造业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大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后,企业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而成为集成服务提供商,原本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得以向服务增值业务延伸。在国外,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知名跨国企业集团已逐步完成转型。在国内,由于装备制造的利润正在被不断增长的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摊薄,一些有规模有市场的装备制造商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已投身到探索之路上。
制造业服务化的形式多样,如果从产业链前后端加以分类,大致包括产业链前端的产品研发设计、市场研究、咨询服务等;产业链后端的服务则包括零部件定制服务、集成服务提供商、整体解决方案、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交钥匙工程、再制造、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等。具备这种服务能力的公司,多数已经在专业领域浸淫多年,有着令人信服的制造研发能力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比如,GE既掌握着照明、动力、医学成像等尖端设备的制造技术,又有着雄厚的财力、上百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这种软硬兼具的实力赋予了其打包出售“知识”、提供金融信贷等多项服务的资本,也为其赢得了产品销售之外的更广阔的市场。尽管有专家认为装备制造商转型为服务商存在客观挑战,但是,从成功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的合理性,也看到了转型为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新生。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十三五”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实现生产型向服务型公司的转变。